来源:安徽财经网
9月9日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灯火通明,分外忙碌。大凉山沟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托举中星9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胜利,也是今年西昌发射场第10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第20次指挥,高效、顺利、成功、圆满。”于新辰写道。
于新辰16岁考入清华大学,24岁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员。1991年出生的于新辰,在大凉山深处扎根9年,从电梯员到指挥员,参与近百次火箭发射,20次担当重任,矢志向天,不负韶华,彰显了新一代航天人的风范。
阳光帅气,谦逊平和,轻声细语,脸上还带着一丝稚气。2011年,20岁的于新辰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了大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希望自己所学的为自己所用。他记得航天航空学院院长王永志院士曾介绍,深空探测是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方向,西昌作为深空探测的一个航天港,面向的是最先进和最前沿的航天技术。只身来到西昌,从此开始了他的航天梦。在火箭发射场,于新辰第一个岗位是电梯操作员,每天在电梯里接送上下塔架的人员,工作简单枯燥,他一丝不苟。后来,他被安排到火箭常规动力系统,成为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2012年底,于新辰担任了该系统箭上专业负责人。
由于西昌发射场高密度任务的需求,于新辰被分配到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担任操作手。
低温动力系统的工作,是发射中心离危险最近的岗位,该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号称“一粒米从一米高处掉落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稍有泄漏会造成难以预测的后果。而且测试流程复杂繁琐,发射之前要连续精神高度集中、高强度工作8个小时以上。
该系统对气密性要求严格,为练好气密性检查基本功,于新辰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以至于后来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被同事们称为“活图纸”。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他在气检过程中常常仔细辨听声音,练就了“听声检漏”的本领。
穿上五公斤重的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等到了指挥间,已满头大汗,于新辰逐一检查火箭每一个连接口的气密性。火箭上的接头成百上千,空间狭小,分布错综复杂,每个接头都要保证检查到位,需要时间和耐心,操作也较为困难。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微小的泄露点,这是一种剧毒气体,不仅会威胁火箭发射安全,更会引发人员中毒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立即锁死舱门,向上级报告,之后承担了抢修任务,7个小时后终于堵住泄漏点。
从操作手到指挥员,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于新辰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之所以每天学那么晚,就是感觉自己的能力还达不到岗位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于新辰说,操作手按照指挥员的口令做就行,但指挥员要明白为什么要下这个口令,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个口令和前后口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操作手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带来的技术风险多大,“这些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要同时协调三十多名操作手高效完成任务”。于新辰每天要预想多种状况,并做出预案。
于新辰在这个岗位6年,担任20次指挥,如鹊桥号中继星、嫦娥四号、北斗系列、风云系列等。“希望未来能做01指挥员。”于新辰说。
获安徽五四青年奖章,入选中国好人榜、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被评为“心动安徽 最美人物”,这是于新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这是于新辰坚定信念开出的花。“蛟龙潜海高铁疾,揽月逐火傲苍穹。我们科技工作者要永葆奋发向上的热血豪情,不计功名的报国情怀,征服星辰大海的雄心壮志。”于新辰说。
出品人 | 王能玉
总监制 | 沈学辉
策划 | 樊立慧 宋娟
设计 | 方倩
记者 | 殷艳萍
视频剪辑 | 李小凡
本文来自【安徽财经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