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三月三了,又到了全国人民都羡慕广西人的时候。
从2014年开始,广西就将“壮族三月三”定为了自治区的法定假日,每年有2天假期。
但通常都会连着周末,所以今年三月三又是连休4天,广西人乐没乐坏了,看首府南宁的出城高铁票售卖情况就知道,一如既往地,手快有,手慢无。
广西各地的三月三都有什么民俗活动
1、赶歌圩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每年三月三,广西各地区都会举办1000多场庆祝活动。
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刘三姐的传说。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很兴盛了。
2、抛绣球
绣球,源于宋代,是青年男女用以表达爱情的一种信物。一般由12片叶瓣片组成,叶尖对叶尖缝合,整体呈现圆形,球体直径为6-15厘米不等,壮族的姑娘们会在节前赶制。在绣球瓣面上,分别绣有龙、凤、燕子、蝴蝶、菊花、玫瑰、牡丹、兰草等吉祥的图案和文字,叶瓣片边缘镶金丝,瓣内填充木屑、花籽等,球体四方和下端分别系彩色流苏穗,顶端系长带。
“抛绣球”原指男女传情相爱之意,现在也表达友谊、感谢并作竞技之用。
高杆抛绣球:参赛者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绣球抛进高杆上的门洞,数量多者胜。
3、蒸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糯米饭分别用枫叶、红兰草、黄饭花、紫蕃藤等天然的植物染色做成,各有清香,别有风味。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4、抢花炮
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抢花炮深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喜欢,数百年来长盛不衰。其中以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的抢花炮最为驰名,历史最为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7年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炮”是一枚直径约5厘米、用红布缠绕的铁环。比赛时,“花炮”被装满火药的土制发射器射向高空,待花炮落下时,各抢花炮队蜂拥而上,激烈拼抢,将花炮放入对方炮台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5、打扁担
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这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因器具用扁担,故名“打扁担”。流行于广西的马山、都安、东兰、南丹等县。
打扁担一般是妇女的运动,人数为四、六、八、十人不等,双数为宜。打扁担时,大家围在长凳两边每人拿着扁担,双手握扁担中部,动作是模仿打谷、车水、栽秧、椿米、织布、赶牛、下地等劳动活动,有上下对撑,有站立和下蹲,有原地和行进,还有转身和跳跃等,伴以锣鼓和不时发出的“咳咳”呼声,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或画上花纹后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彩蛋原本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除此之外,各地的三月三还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竞技体育。
板鞋竞技: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曾经以板鞋作为“秘密武器”,训练士兵之间的团结性以及协作能力。后来,南丹县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相袭成俗,流传至今。
踩高脚马:高脚马原本是苗族、土家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背篓绣球:传统民族体育项目。
竹竿舞:
以及踢毽子、射箭、射弩、打陀螺等等体育项目。
要知道的是,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湖南、贵州、泉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也会过。
比如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族男男女女都出门采集乌稔叶,家家都炊制乌饭,设长桌宴,称之为“乌饭节”。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自晨至暮,对歌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