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9号台风美莎克已经形成,并且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断吸收水汽,一度使其达到超强台风等级,或成为今年最强台风。
通过下图可以看到美莎克前两天在东海东南部海面形成,并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北方移动。
根据台风等级规定,只有台风中心周围风速超过51米/秒时,才会被称为超强台风,而今年美莎克台风中心风力一度达到了55m/s,属于超强台风级,和当年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山竹”“利奇马”属于同一等级的台风。
我们知道,台风山竹形成于两年前的9月7日,而台风利奇马形成于去年的8月4日。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超强台风,为什么总是容易在夏秋之际出现?
超强台风为什么容易在夏秋之交出现?
台风的形成,离不开3个条件:超过26.5摄氏度的温度,地转偏向力,以及足够多的水汽。
当海洋上的水温足够高时,此时就会有大量水蒸气被蒸发到大气层中,导致海洋表面形成低气压,高空之中形成高气压,此时低气压中心会形成上升气流。
而高空之中的高气压会向周围低气压流去,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高气压在流向低气压时会不断旋转,从而形成热带气旋。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只不过台风的风速、影响力都比热带气旋要强,会在中心位置形成台风眼。关于台风眼的形成,至今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是和台风外围相比,台风眼中则是无风无雨的晴朗天气。
超强台风的形成,还需要两个条件:足够广阔的海面,以及海洋60多米深的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26.5摄氏度。
这是因为海洋上水汽较多,而陆地上水汽较少。如果台风靠近陆地时形成,则还没有积攒多少能量就会登陆,登陆之后能量就会降低,还来不及形成超强台风。
再者,超强台风在形成时,平均每天要消耗3100-4000卡/cm²的能量,如此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海洋才能释放出来。
除此之外,超强台风的形成还必须要海洋温度足够高,这是因为台风中心的海水在翻滚时,能够影响到60米的深度,所以必须要60米以下的海水温度也要超过26.5℃,否则积攒的能量不足以支撑超强台风的形成。
之所以超强台风容易在夏秋之际形成,是因为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较慢,降温速度也较慢,因此沿海城市即使是在夏天温度也不会太高。
正是因为如此,想要使60米深以内的海水达到26.5摄氏度以上,需要足够长时间的阳光照射,而在夏秋之际,由于海洋持续吸收了2-4个月的太阳能量,使得它们的温度能够达到26.5℃,因此具备了形成超强台风的条件。
台风的命名
如果你对台风比较熟悉,你会发现台风的名字都是提前定好的。其实在上个世纪时,各国之间对台风的命名方式并不同,导致同一个台风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字,这在过去信息比较封闭的时候没有问题,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台风名字的混乱非常不利于科学家们的研究与统计。
为了研究方便,在上个世纪末时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都要统一命名,其中名字由亚洲各国提供,一共有140个名字。我国提供的名字有:海葵、木兰、玉兔等。
这些名字按顺序以此排列,当使用到最后一个名字时,再返回第一个名字继续使用。也就是说,虽然有时候台风的名字是一样的,但强度和位置都不同。
当某一个台风对人类造成非常重大的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时,该台风名字就会被停用。比如:对我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利奇马”,在去年被停用,用来特指这一场台风。
如果今年超强台风美莎克也给人类带来严重经济损失,那么该名字也会被停用,台风委员会会使用备用名字作为替补,替换掉原来的名字。
总结
超强台风的形成离不开3个条件:广阔的海洋;海洋深60米的区域内温度超过26.5℃;地球自转偏向力。(多说一句,赤道附近之所以没有台风,就是因为赤道附近的地转偏向力几乎为0,无法形成台风)。
超强台风之所以容易在夏秋之交出现,是因为海洋比热容较大, 想要使60米深的海水温度也超过26.5℃,需要长达几个月的热量积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