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NBA宣布因为疫情原因而无限期暂停比赛,这让原本已经进入到常规赛收官阶段的2019-20赛季变得愈发扑朔迷离……常规赛是否还能够恢复?季后赛的座次如何确定?甚至是否2019-20赛季就将成为历史上永远的空白?这一切,在残酷的疫情以及复杂的形势面前,没有人可以给出答复。
而原本计划在本赛季结束后正式退役的Vince Carter,这位从1998年便进入联盟的传奇老将,或许就将随着NBA这次突然的停摆,而将自己的球员生涯划上句号。面对可能已经提前结束的赛季,以及自己随之而提前告别的职业生涯,Carter说:
“这是用一种怪异的方式,来宣布篮球生涯到此为止。”
显然,他并不甘心就这样,来不及和球迷们道别,也来不及和自己奋战了22年的职业赛场道别,匆匆结束这一切。我们也希望,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控制,让Carter有机会,跳完属于他的“最后一舞”。
今天,我们通过将曾经有关Vince Carter球鞋故事的文章进行了重新编排与更新,希望在唤起大家更多有关Carter美好回忆的同时,也向这位传奇巨星致以最高的敬意。
对于许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朋友们来说,也许他们并无见证过 Michael Jordan 的辉煌,多伦多15号才是他们真正目睹过的飞人。Carter 脚下的球鞋,似乎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与飞翔的梦想。那么现在,就让时光倒回多年前UFO在联盟起飞的那一时段,我们带大家一同回顾那些有关“半人半神”的球鞋故事。
第1章
美洲豹的灭绝
超级新星与小众品牌的结合,从来都可以在 NBA 赛场上吸引到更多的目光。对于年轻球员,二线品牌往往会赋予更高的重视,让这些希望之星们获得在 Nike、adidas 等行业巨头旗下难以获取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新星的优异表现又给了这些第二梯队品牌们梦想一飞冲天的资本。Grant Hill 与 Fila、Stephon Marbury 与 And1,都可以放置在这样的剧本中,而Vince Carter最初与 Puma 的“联姻”也是如此。
“当时 Puma 希望重新回到篮球场,对我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很不幸,我们赶上了联盟停摆,这让很多事情发展得不如我们最初设想的那样顺利,这让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在回想起与 Puma 那不到两年的短暂合作时,Carter 并不愿意说起太多。显然,那是一次对于双方都不甚成功的签约。当时间回到1998年,北卡飞人在首轮第五顺位被金州勇士队选中,随后与大学队友 Antawn Jamison 互换签位,加盟猛龙队。之后球场上的一切,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剧情了。
其实早在他进入联盟之前,各大品牌就已经对他有所关注,但一切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让 Puma 成为了 Carter 最好,却几乎也是唯一的选择:Nike 并不希望在一名新秀身上冒险,拥有 Allen Iverson 的 Reebok 并不对于 Carter 势在必得,Fila 的情况与 Reebok 类似,而满怀诚意的 And1 却不敌囊中羞涩的现实,只能退而求其次签下了 Larry Hughes 和 Raef LaFrentz 。唯有正值品牌五十周年庆典的 Puma,将一纸十年长约,送到了佛罗里达少年的面前。
与当今许多年轻球员“嗜鞋如命”不同,Carter 从来都不是一位 Sneakerhead。
“我的母亲从小要求我对于球鞋物尽其用,所以我一直没有收藏球鞋习惯。不过在小时候,因为 Larry Bird 和 Magic Johnson 的缘故,我比较喜欢 Converse。之后 Air Jordan 和 Fila GH 我也都穿过一些。”
这种有些“随遇而安”的心态,也使他在选择签约品牌时,并没有太强的偏好。因此,最终选择诚意十足的 Puma,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 Carter 进入联盟后,Puma 在第一时间就为他推出了一双专属鞋款,Cell Orgin 。简单的造型,招牌式的 Cell 减震,并无太多的新意,但足以借助着 Carter 新飞人起航一般的霸气而雄踞每周 NBA 十佳球的前列。
作为 Cell Orgin 球鞋上的主要科技,也许如今一些年轻的球鞋爱好者并不熟悉 Cell 这项诞生于1996年的中底减震技术,这里简单为大家介绍几句。
Cell 技术最初的原型,本是在 Disc Blaze 等经典作品上有过使用的 Trinomic,但在被 Reebok 以 Hexalite 这种同样采用六边形结构,脚感却更为优秀的科技完胜之后,痛定思痛的 Puma 将 Trinomic 进化为了 Cell 。在维持六边形结构的同时,Cell 以更多变的形态运用于不同品类的产品当中,其中它在篮球鞋领域应用的代表作品,Cell Orgin 便可算是其一。
在常规的资料中,Cell Orgin 之后登场的便是那双以 Carter 绰号命名的 Vinsanity ,但其实不然,在这两款球鞋的同期,Carter 还代言并上脚过另一双 Puma 球鞋,Cell VI ,一双推出 Cell 科技六边形特点的球鞋,却并不太具备 Carter 的个人元素,这种奇特的战略也为双方不久之后的不欢而散埋下伏笔。
当然,乏善可陈的不仅是 Cell VI ,就连 Vinsanity 也是如此。巧合的是,Carter 球鞋中有两款球鞋与 Vinsanity 这个名字有关,一款是这双 Puma 签名鞋,另一双则是 Shox VC 3 ,却不巧都成为了他在不同品牌命运的转折点。
说回到Puma的这款 Vinsanity ,虽然依旧采用了形态最为厚实的 Cell 科技,但外形的乏善可陈,加上对于自己诉求的不重视,已经让 Carter 对于 Puma 的忍耐逼近极限。并且根据之后的一些说法,Carter 似乎对于 Puma 球鞋在舒适性上的表现同样不太满意。
况且,除了无比经典的 Clyde 之外,Puma 在篮球鞋领域的口碑并不太好——Ralph Sampson 毫不避讳地说过是 Puma 球鞋毁掉了自己本该辉煌的职业生涯。只是,分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对于 Puma 来说,失去 Carter ,就是失去了自己在 NBA 最后一柱香火。
第2章
最棒的
免费广告
根据 Vince Carter 与 Puma 的“分手协议”,前者在之后的三年里不能签约其他运动品牌,并且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违约金。显然,此时已经跻身联盟一线球星,并且商业价值潜力无限的猛龙15号不可能“赤脚”打完接下来的三年,唯一的问题在于,谁来替他支付给 Puma “赎身费”。
最终,Nike 出现了。在 Nike 签约 Carter 的3000万美元中,1350万被用来赔偿给 Puma、100万用于律师费,还有300万用来与 Puma 协商废除“三年不得签约其他品牌”的条例。
但有趣的是,也就是在这段动荡期内,Carter却为And1上演了SNEAKER历史上最成功的“免费广告”。
关于2000年扣篮大赛的种种神迹,并不需要笔者在这里多费笔墨,反而是Taichi的一跃而红,这里值得特别聊聊。
在得知 Carter 与 Puma 解约后,And1 始终和前者保持着联系,并且为他生产着后跟绣有15号的 PE 版本。但对于那届扣篮大赛,直到球员入场之前,And1 公司的上上下下都不知道 Carter 将穿着哪双球鞋出场,更不知道自家品牌马上将迎来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
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全世界的球迷都在议论着 Carter 那些无视地心引力的扣篮、史上最伟大扣篮王的名号,还有那双由 Tuan Le 根据东方文化设计的 Taichi 球鞋。甚至就连 Patrick Ewing 这样的老前辈都在高呼:“穿上这双奇怪的鞋子也会让我年轻几岁。”
在全明星周末结束后,Carter 依旧穿着了 Taichi 一段时间,而 And1 也为他生产了包括绣有“Half Man Half Amazing”等细节的球员版本,但最终 And1 并没有签下 Carter,原因很简单,此时的 And1 依然财力有限,他们没有办法和 Nike 一样支付给 Puma 那般巨额的违约金。而 Carter 在与 Tracy McGrady 的一则电话中提到过自己选择 Nike 而非And1的原因:
“我只会选择穿上去真正感到舒服的鞋子。”
就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Nike 的篮球鞋普遍要比 And1 的鞋款更加舒服,这并不存在什么争议。但在这段“肥皂剧”上演的期间,Carter 实际上还曾经穿着过一款极为舒适,却并非属于 Nike 或 And1 的鞋款,那便是 adidas 麾下著名的 Team 鞋款 Bromium 。也正是在穿着 Bromium 的场次中,Carter 上演了那记经典的 UFO 灌篮。
Bromium 诞生于世纪之交,可以算作是 adidas 在 Feet You Wear 中的晚期作品。就系列的五款作品而言,前两代在造型上颇为接近,并且略带几分 EQT KB8 III 那般行云流水的圆润。
而随着天足专利的到期,adidas 在 Bromium 的第三、四代产品上转为采用了更为硬朗传统的设计风格,特别是 Three Stripes 的前掌部位的运用让它们隐约带有了几分 Barricade 系列网球鞋的影子。至于2007年那款被笼罩在 Crazy 3 阴影下的 Bromium 07,更多只是 adidas 借着 Bromium 金字招牌推出的一双中低端款式,并没有太多亮点。
虽然在 Carter 日后的采访中,他说过 Shox BB4 是他与 Nike 合作的开始。但实际上,在签约 Nike 之后,或许是由于产品周期的缘故,当时身披美国队战袍的他曾在 Shox BB4 之前短暂地穿着过另一款 Nike 球鞋,Air Force Carbide,一双性能扎实,普及度较高,风格却与之后 Shox 们大相径庭的大气垫 Team 鞋款。
穿越时空多说几句,在近期重新穿回 Shox 之前,已经进入职业生涯倒计时的 Carter 脚下大多以减震保护优秀的大气垫球鞋为主,人们在叹惋英雄迟暮的同时,却大多不知 Carter 与 Nike 的正式携手,也是起源于一双定位于 Force 的 Max Air 球鞋。
第3章
直入云霄
关于Nike Shox,我们姑且不说人们对于这项结构减震的态度是偏激还是忠恳,单论那在十八年前击溃我们视觉感官的“柱子”,就足以带回无数美好回忆,其中就包括那段属于Vince Carter的巅峰岁月。特别是对于篮球鞋领域来说,在一代球迷的认知中,Carter就代表了Shox,反之亦然。
“关于奥运会上那个扣篮,Shox BB4大概占了三成功劳吧,我自己占七成!”
在任何有关Shox BB4的故事中,从来都不应,也不会缺少Vince Carter在悉尼奥运会上神兵天降的经典桥段。回首过往,奥运会男篮赛场从来都不缺乏伟大的史诗时刻,也不会缺少里程碑意义的球鞋。
譬如1992年Michael Jordan脚下的Air Jordan 7与Charles Barkley代言的Air Force 180;1996年那双与Scottie Pippen一样无所不能的Air More Tempo……Vince Carter在飞跃法国中锋Wise完成惊世一扣的同时,他脚下那双Shox BB4也彻底力压队友Kevin Garnett脚下的Flightposite KG,以及其他任何一款篮球鞋,成为当年最受关注并且改变了Sneaker历史走向的里程碑作品。
新世纪飞人,加上前所未有的弹簧球鞋,让Carter这个名字与Shox科技被很多人画上了等号。但实际上,作为Nike革命性的结构减震科技,Shox却经历了长达16年的研发。如果我们本着更为学术的眼光来看,这种将弹簧引入运动鞋鞋的设计理念远可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已故的哈佛大学应用力学和生物学教授Tomas McMahon首先提出了“协调”跑道的理念,即在跑道中加入减震材料,以提高速度并减少运动员的受伤几率。他表示或许人们可以利用弹簧把普通运动鞋变成可协调的运动鞋。
Nike在1984开始Shox技术研发时,或许多少也是受到了这位学者的启发。事实上,在1984年制成的第一双Shox球鞋Sample看上去更像是中世纪的某种刑具,其巨大鞋跟上安装的钢制弹簧既笨重又缺乏稳定性,更糟的是人们在穿着时感到这些弹簧能透过鞋底刺戳他们的脚底。
在那之后,Nike的研究人员又相继引入许多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包括玻璃纤维和碳素纤维等高科技材料都在试验之列。Air Force 1功勋设计师Bruce Kilgore甚至还为此设计了一台神秘的测试机器。
但遗憾的是,大多材料都在反复的试验中发生了断裂或破碎。而这一系列漫长到不见天日的试验直到1997年出现了成功的曙光:在两层TPU板之间夹入垂直的弹性立柱。这一设计所使用的关键材料是一种为汽车制造工业而新开发的氨基甲酸乙基泡沫材料。
Shox的主要设计师Gordon Valente表示“这种泡沫材料非常坚固耐用”。在1999年,经过反复试验的考验,采用了这种高密度发泡材料的柱子与Air Afterburner Flight的鞋面组合,成为了Shox球鞋最后一款试验性的Sample。至于最终的Shox BB4,它不仅在业内引起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也成为了Carter本人最喜欢的球鞋,至于原因?“为什么不呢?”
Shox BB4以及其他Shox篮球鞋的火爆,证明了猛龙队15号的爆棚人气与商业价值,Nike显然也意识到,是时候为Carter推出一双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签名鞋了。充满未来感的龙骨结构与拉链设计、覆盖前后掌的19根柱子,加上Aaron Cooper的操刀设计,让Shox VC鞋款本身在设计上就已经展现出了新时代球鞋独有的科技感。
对于Carter本人来说,4处VC个人Logo的出现以及更小的Swoosh,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Nike对于这位旗下王牌的重视,并且“Funk博士”的广告也在当时掀起了一番爆炸头横行的复古风潮。不过,根据Carter自己的说法,Shox VC反而是他比较不喜欢穿着的鞋款之一,因为拉链与龙骨的组合,会让Shox VC的鞋面具有太过强烈的包裹,甚至压迫。
在21世纪初,为高端球鞋推出Low Cut版本,是包括Nike在内各大品牌的惯用手段之一:低帮化的设计不仅可以让球鞋以更加生活化的形象示人,降低的售价也可以让更多消费者感受到顶级球鞋的科技。在2001年夏天,Carter开启了他代表Nike的首次中国行,脚下的球鞋便是一双Shox VC Low。
相比高帮版本,Shox VC Low采用了相同的全掌Shox,但是鞋面采用了更为传统的结构。不过单纯从性能上来讲,Shox科技球鞋因离地高度等因素,并不适合以低帮的形态进行实战。或许也正是因此,在Shox VC Low之后,Shox VC系列再无Low Cut版本推出。
由于个人穿着的喜好,Carter穿着Shox VC的场次并不是很多,反倒是对于Shox BB4以及之后的Shox VC 2更为热衷。就球鞋设计来说,Aaron Cooper这次一改前作充满未来气息的科技感,而是采用了更为简洁与复古的造型风格,设计灵感来源于Bentley著名车型Continental,以简约而充满力量感的线条,加上Carter的个人影响力,将Shox VC系列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比Shox VC中底的19柱结构,Shox VC 2把柱子的数量提升到了23根,形态也从前后分掌变为了通掌。不过从脚感的角度上来说,柱子数量的变化并没有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变化。反倒是在鞋面部位,Monkey Paw“猴爪”的加入,让Shox VC 2具有了极为出色的保护性。只可惜,出色的脚踝保护,却依然难以保证Carter的健康……
就像我们刚才所言,Nike并没有为Carter推出Shox VC 2的Low Cut版本,但实际上,Nike在这期间,曾为Carter制作了一双“不为人知”的VC鞋款——这双带有VC个人Logo,并定位于训练的运动鞋最终并没有市售,我们姑且可以称它为VC Trainer。
虽然最终没有市售,但这双VC Trainer的设计背景还是值得一说。它的设计师为当时Nike年轻的设计师Dave Dombrow,他以“after game”作为灵感,希望做出一双即可以实现赛后放松,也能够满足日常训练的鞋款。为此,他不仅为VC Trainer搭载了传统的Air Sole气垫,还在鞋面上采用了一个可拆卸鞋套的设计,以调节不同状态下鞋面对于双脚的包裹与支撑。
值得一说的是,Dave Dombrow在Nike修行多年之后,加入了Under Armour,并为Curry系列如今的成功做出了不小贡献。至于这位Under Armour创意总监近年来和Nike“再续前缘”的肥皂剧,那应该算是后话了。
Shox VC 2对于通掌Shox的成功探索,让Shox VC 3成为了Shox科技在篮球鞋上的极致演绎。有趣的是,Shox VC 3除了是Carter在Nike旗下的第三双个人签名鞋,亦成为了Flight家族新的旗舰款式。
自从1989年Air Flight 89诞生开始,Nike便将Flight系列定义为“速度”的代表,从Air Flight Lite到Zoom Flight 98,在轻质灵活并突显个性的思路下,Flight系列在90年代涌现了众多经典。但随着Shox VC 3的出现,Flight家族的核心思路从“速度”转为“高度”,代言人也从Gary Payton和Steve Nash这样的灵活后卫变为了以Carter为首的一干飞行军。
不过,Shox VC 3在诠释飞翔精神的同时,却也充满了争议。Carter本人以及包括Professor K在内的不少SNEAKER专家都对于它的实战性能倍加推崇,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除了昂贵的价格,Shox VC 3超标的重量、欠佳的稳定性、生硬的脚感,都让它与顶级球鞋的身份背道而驰,并且在北美,柱子断裂导致消费者在运动中受伤等一系列负面报道,更是让Nike一度针对Shox VC 3进行了召回。
更重要的是,随着Carter的伤病,LeBron James的崛起,外加Kobe Bryant的加入,猛龙队15号在Nike度过了万人之上的三年之后,逐渐失去了品牌头牌的地位……所谓盛极而衰,用于形容Shox VC 3乃至整个Shox VC系列的命运,都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