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和阳虚是中医辨证中的两种基本虚证类型,阴虚指阴液不足导致虚热内生,阳虚指阳气不足引发虚寒症状。调理需分别采用滋阴降火或温补阳气的方法,严重者需就医。
1. 阴虚
阴虚多由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热病伤阴导致。典型症状包括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
治疗以滋阴为主:
- 药物:六味地黄丸(肾阴虚)、杞菊地黄丸(肝阴虚)、麦味地黄丸(肺阴虚)。
- 饮食:银耳百合羹、黑芝麻糊、鸭肉炖山药。
- 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减少辛辣食物摄入,午后可静坐养阴。
2. 阳虚
阳虚常因先天体质弱、久病耗气、贪凉饮冷或年老体衰引起。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
治疗需温补阳气:
- 药物:金匮肾气丸(肾阳虚)、附子理中丸(脾阳虚)、右归丸(全身阳虚)。
- 饮食:羊肉当归汤、桂圆红枣茶、韭菜炒核桃。
- 生活习惯:适度晒太阳,冬季避免赤脚受凉,可艾灸关元穴。
3. 复杂情况
部分患者可能阴阳两虚,症状混杂如既怕冷又手足心热,需中医辨证后用药,如龟鹿二仙胶。长期未改善或伴随体重骤降、水肿等需排查甲减、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
阴虚阳虚的调理需结合体质差异,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并重。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日常生活时,建议到中医科进行脉诊和个性化方案制定,避免自行滥用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