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24日夜,皓月当空,夜幕低垂。西柏坡毛主席的住房里,灯火依然通明、烟雾缭绕。此刻,有三封电报摆在毛主席面前,让这位年近花甲的伟大领袖没有丝毫睡意。
这是毛主席一贯的工作作风,习惯于晚上工作,白天上午睡觉。而在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解放战争中后期,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毛主席连轴转了多少个昼夜,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3封电报是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发来的。众所周知,由晋冀鲁豫野战军7个纵队组建而成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是挺进中原、举行战略反攻的两支主力部队。从1947年7月开始,两支大军兵分三路同时开进中原,与部署在这里的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交锋已经快一年,以40万人不到的兵力将近百万之众的国民党军牢牢牵制在这里,一举瓦解了蒋介石发动的重点进攻,迫使其转入全面战略防御。
此时此刻,两支大军继续配合作战,准备对国民党军的中原战略防御体系一记重拳!
两支大军在中原大地互相配合、打大歼灭战的主张最早是粟裕直接向军委提出来的。由于当时粟裕只是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直接向军委反映意见似有不妥,更何况毛主席已经交给他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以华野第1、4、6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越过长江进入苏浙皖这一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带,吸引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回援。
作为身在前线的统兵将领,粟裕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并没有造次,事先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首长商量并达成一致后才上报中央。
对于粟裕的主张,毛主席等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后表示同意。但是面对近百万的国民党军精锐部队,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肩负的担子并不轻。虽说此时毛主席已经高瞻远瞩的做出了“三到五年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科学论断,但是还要经过几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役才能实现。
为了慎重起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英明决策、合理配置两大野战军的力量,陈毅肩挑两头,在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又担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协助刘邓指挥中原野战军同时做好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工作,为两支大军的作战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同时根据战场的需要,又规定两大野战军的部队可以进行交叉指挥。
从陈毅这一调动不难发现,整个中原地区的作战任务,还是由刘、陈、邓三人负全责,这一领导机构的配置一直持续到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两大野战军的指挥工作明确后,朱德总司令又特意赶往设在河南濮阳的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部(下辖1、4、6和特种兵纵队,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由粟裕兼任),对中原大战的开局之战——豫东战役进行指导。
与毛主席一道在后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朱老总亲临某个战区针对某个战役进行指导工作,这在解放战争中是不多见的,除了能够证明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外别无其他原因。
豫东战役按照粟裕最初的设想是集中华野的7个纵队和中野2个纵队,在鲁西南至豫东一线摆开战场,吸引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予以歼灭,撼动铁板一块的国民党军防御体系,打破僵持已久的中原战场。
然而,粟裕所面对的第5军,并不是弱敌!
第5军组建于抗日战争初期,是当时国民党军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械化兵团,机械化程度同时参照了德军和苏军。蒋介石对这支部队可以说是青睐有加,不仅将从德国、苏联进口的重武器优先提供给这个军,而且这个军从军长、师长都是兼具黄埔军校的顶尖学生。比如杜聿明、邱清泉、郑洞国、廖耀湘这些在解放战争中的兵团级将领,都曾在第5军干过军、师一级的主官。
当然第5军并不是完全靠着领袖的偏爱躺在襁褓里喝洋奶粉长大,在战场上也是屡建奇功的雄师劲旅。1939年12月,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从钦州湾登陆,一举占领南宁,威胁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第5军奉命参加桂南会战,在山路崎岖、林木茂盛的昆仑关前,无法发挥机械化优势的第5军硬是靠着血肉之躯拿下了绰号“钢军”的第21旅团镇守的昆仑关,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
之后,第5军作为中国远征军第一批部队进入缅甸参战,又在同古重创在中南半岛一路横冲直撞的日军第55师团。在入缅作战中,200师师长戴安澜壮烈牺牲,举国为之哀悼,就连毛主席也亲笔写下了《海鸥将军千古》一诗。
论战绩,第5军与其他四个主力整编师相比,稳居第一位绝无问题。
解放战争开始后,第5军一直在华东、中原地区,与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都交过手,而且几乎没有败绩,表现的既凶悍又沉稳,远非目空一切的整编第74师可比。
对于第5军这样的部队,华野上上下下既痛恨又不敢轻视。粟裕制定的关于围歼第5军的作战部署上体现得极为慎重:
“要歼灭第5军,突击集团至少需要4—5个纵队!”
而第5军如果一旦被我军围攻,蒋介石必然会不顾一切调集各路大军救援。按照“围点打援”的原则,打援部队的数量比突击部队只能多不能少。而且在平原上作战,国民党军可以发挥其机械化优势,我军却无险可守。如果围歼第5军的战斗不能在三五天内解决,我军将陷于被动。
当时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上部署有25个整编师,其中12个整编师和4个快速纵队被编为4个机动兵团,每个兵团下辖2—3个整编师加1—2个旅和1个快速纵队,往来策应。经过两年多得作战,国民党军也打精了,他们很清楚我军的特长在于运动战,一个整编师单独出来,一旦被包围,生存时间平均也就两三天。吸取这一教训,国民党军不得不将几个整编师编为兵团,让对方攻不动、啃不烂。
1948年5月14日,朱德在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具体谈了歼灭第5军的办法:
“要用‘引’的办法。它来攻,我就退,有条件就阻击一下,没条件就不阻击,把它拖得很疲劳,弹药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再用大部队去奔袭歼灭它。”
朱德这番谈话给粟裕和与会的华野各级干部印象极为深刻,以第5军为作战目标,粟裕制定了具体方案。
他原先设想集中华野7个纵队在鲁西南地区歼灭第5军,可是部队还没有到达预定战场,敌人就发觉了我军的战役企图,先是由第5军退守商丘待命,同时从苏北地区抽调4个整编师由黄百韬指挥,北上与之会合。这样一来,国民党军重兵云集,而华野6个纵队分散在鲁西南和豫东,特别是由粟裕指挥的第1兵团5个纵队夹在运河和黄河之间,处境极为不利。
此时的粟裕的第一感觉是,原先的作战计划可能要重新考虑了。
重新考虑后的结果是,第1兵团部队先按兵不动,而位于豫东的第3、8纵队(即陈唐兵团)就近攻打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争取吸引一部分敌军救援,然后在运动途中歼灭!
“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的确高明,将处于被动境地中的华野迅速拉回到主动。
开封之战是华东野战军第一次攻击省会城市的作战,城中守敌是由战斗力不强的国民党正规军两个旅加一些地方武装组成,总共不过4万多人,在华野两大主力纵队的猛烈打击下,仅仅撑了5天就全部报销了。
华东野战军突然攻击开封,这让蒋介石极为震惊,他将中原战场上的4个机动兵团调出来3个,再加上黄百韬兵团,分别从商丘、民权、上蔡出动,向开封疾驰而来,意图合围华野部队。
4个兵团中,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这两支王牌是中坚力量,而黄百韬兵团的整编第25师,也是一支与华野交手多次、战力凶悍的部队。
粟裕攻打开封本身就是为了吸引敌军增援,可是敌军一下子来了4个兵团,而且五大主力中来了两个,无论是兵力兵器都占绝对优势,这个仗怎么打?粟裕陷入了思考之中,主要负责中原战场作战的刘、陈、邓三位首长也陷入了思考。
刘、陈、邓3人认为,既然敌军来势汹汹,我军不宜正面硬怼。就在开封被攻克的6月20日,他们向毛主席建议,要求华野在攻克开封后,随即转移兵力与中野一同进攻郑州,毛主席同意了这一建议。
但是随着开封很快被拿下,国民党军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刘、陈、邓三人从全局考虑后又一次向毛主席发电:
“敌军兵力集中,攻郑打援可能达成僵局,拟先休整一个时期,待机歼敌。”
事实上,攻打开封的陈唐兵团在此之前配合中野刚刚打了宛东战役,然后又马不停蹄赶来打开封,部队十分疲惫。大战之后,抓紧时机休整,恢复战斗力,这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其实粟裕又何尝不知部队疲惫,需要休整?攻克开封的第三天,粟裕也曾向刘、陈、邓三位首长建议华野主力争取一个短期休整,以外线部队积极动作,分散、调动敌人,再寻机歼敌。刘、陈、邓也正是尊重了粟裕的这一意见后向毛主席发出的第二封电报。
毛主席对刘、陈、邓的第二封电报也是极为尊重的,在复电表示同意后,又指出:
“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
毛主席还要求两大野战军分开行动时,每次歼敌数量以不超过1个整编师为限度,集中行动时以两个整编师为限度。
按说毛主席和刘、陈、邓三位首长都拍板决定了的事情,作为下级的粟裕遵照执行就是了。而且部队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战也却是疲劳,马上再和兵力火力都占优势的强敌交手,这和打没有把握的仗并无太大区别。
如果说粟裕只是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将领,在上级有明确指示,下级又有相对合理建议的时候,也许被他称作“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豫东战役就会到此画上句号。可是从战场上搏杀出来练就了非凡智慧和超人胆略的粟裕,绝对不是一个古板的将领。试看自从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粟裕指挥的每一场战役,哪一场不是惊心动魄?哪一场不是险象环生?哪一场不是战果巨大?
在粟裕看来,攻克开封只是豫东战役的前奏,重头戏则是围歼敌军援兵,这既是战役的核心部分也是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还是我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实战检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6月24日,由于邱清泉率第5军已经逼近开封,与原本齐头并进的区寿年兵团拉开了40公里宽的距离,粟裕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歼灭区寿年兵团的巨大战机!
思虑再三,粟裕决定将自己的意见向上级汇报,提出了歼灭区寿年兵团的具体建议。
短短4天时间,3封意见截然不同、又都是关乎未来战争进程的电报摆到毛主席的案头,这让毛主席也陷入了沉思。
战事紧急,前方将领面对不同的敌情出现意见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处理好了,那无疑是好事一桩,反之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眼下的豫东战役是一场决定无数人生死、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大事!这就需要一个最高领导人拿出过人的智慧英明决策,妥善协调。
毫无疑问,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智慧超群的领导人!
毛主席在那一个不眠之夜的思想活动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通过后面的事情可以推断出这位伟大领袖一定考虑到了如下三点:
1、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粟裕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难得将才,他既然看准了战机那就不会有什么差错。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的设想是粟裕提出来的,也是我军在未来战场上必须面对也必须做好的新课题,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表示同意,越是在关键时刻就越应该相信他。
2、刘、陈、邓也是经纶满腹、心胸宽广之人,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的设想他们也是同意了的。在大原则统一的前提下,一定会主动配合好粟裕。
3、敌人虽说有5个兵团压了过来,但是就队形来看并不是无隙可乘。黄百韬兵团、胡琏兵团、吴绍周兵团距离战场最远,而且中野完全可以牵制住胡琏和吴绍周,区寿年兵团此时停滞不前,和几个兵团都拉开了距离,并且是5个兵团中战斗力最弱的一个,集中兵力将其歼灭也是有把握的。
思虑再三,毛主席向粟裕回电表示同意他的作战方案,并且说“部署甚好”。与此同时,毛主席还向刘、陈、邓去电:
“在此情形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看了毛主席和粟裕发来的电报,刘、陈、邓三位首长也释然了,但还是对粟裕这一大手笔感到震惊。
刘伯承说:
“粟裕同志,还真不简单,他的胆子还真够大的。”感慨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陈毅则接过话头说:
“粟裕一身是胆!”
除了刘伯承和陈毅这两位身在中原战场的开国元帅对粟裕大将在豫东战役中的作战部署感到震惊外,还有一位开国元帅在看了豫东战役的相关资料后也吃惊不小。那就是粟裕在红军时期的老战友,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
他说:
“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敢打这么大的仗,实在不简单,换上我也不一定下得了这个决心。”
林彪说的是实话,就连他自己也承认:
“我打仗必须有七成把握,少了无必胜把握。”
之后的豫东战役的确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粟裕先是集中主力打击落单的区寿年兵团,同时分兵阻击从开封出援的邱清泉兵团,两场作战都打得极为艰苦。
华野1纵司令员叶飞负责指挥1、4、6纵队围歼区寿年兵团,攻打敌军外围阵地——杨拐时遭遇猛烈抵抗,进攻一度受挫。粟裕打来电话,声色俱厉地说:“明天打下杨拐,如果打不下来,送脑袋来。”围歼战从6月28日一直打到7月2日清晨,我军攻克区寿年兵团部所在地——龙王店,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5师和新编21旅,活捉了区寿年。
区寿年被围,急坏了蒋介石,他亲自坐着轰炸机飞临睢杞上空,严令邱清泉、黄百韬、胡琏等人迅速驰援。
刚刚打完开封之战的华野3纵、8纵和新组建的10纵分头阻击实力最强的邱清泉兵团长达10个昼夜!尤其是宋时轮指挥的10纵在桃林岗大战第5军,冒着敌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寸土必争,死守阵地不退。即便是粟裕指示可以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放弃一线阵地,10纵官兵硬是咬着牙没有后退一步!
绰号“邱疯子”的邱清泉对10纵的顽强肃然起敬,称“10纵应列入华野之头等部队!”国民党军更是流传“排炮不动,必是十纵!”
就在华野大战各路国民党军时,兄弟部队中野也没有闲着,他们紧紧盯住了胡琏兵团。胡琏兵团刚刚到达太康,马上遭到中野1、2、3纵的阻击、围追。刘邓给部队下了死命令:
“粟裕部队为了歼灭敌人,已经使用了所有的力量,再也没有预备队。我军一定要配合粟裕部队作战,绝不让胡琏增援!”
仅有4.2万人的中野3个纵队不折不扣的执行了这一命令,迫使胡琏兵团始终无法放胆前进,最后干脆掉头回来。
西线的国民党军各部无论如何辗转腾挪,始终无法靠近距离仅有几十里的区寿年兵团,唯有东线的黄百韬兵团一路冲杀了过来,就在区寿年兵团全军覆没的当天下午,整编第25师推进到距离龙王店仅20里的帝丘店。
说起整编第25师,也是一支令华野部队极为痛恨的部队!8年前皖南事变,这支部队连同他们的师长黄百韬就是罪魁祸首之一!解放战争开始后也一直在华东战场与我军作战,鲜有败绩。
此时华野各部经过近10天的激烈战斗,部队疲惫不堪,这个冤家又冲了上来,该如何是好?
粟裕再次做出一个非凡的举动,他要趁黄百韬兵团长途跋涉、部队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时候再来一次突击,刚刚打完区寿年兵团的第4、6纵队奉命执行这一任务。
虽说战力耗尽的华野最终没能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却给予其沉重打击,黄百韬甚至对援兵不抱任何希望,如果不是狡猾的邱清泉倚仗其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从兰封以南迂回成功,黄百韬恐怕不会撑到4个月后在碾庄圩自杀。
至此,持续了20个昼夜的豫东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在20个昼夜里,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一部约20万人与25万国民党军精锐部队轮番厮杀,歼灭了区寿年兵团、沉重打击了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取得歼敌9.4万人的巨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