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4日深夜,月光西斜,寒气逼人。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菊香书屋内,依然灯火通明,烟雾缭绕。
此刻,毛主席手里拿着一封电报,站在巨大的朝鲜地图前面,仔细思考着什么。电报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从千里之外的朝鲜战场发来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第二次战役的作战部署。看着彭德怀在电报中的兵力布置,再看看地图上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敌我两军态势,年近花甲的毛主席头脑快速运转,丝毫没有任何睡意。
众所周知,战争年代的毛主席习惯于晚上工作,早晨休息。如果是遇到重大战役,通宵达旦连轴转是家常便饭。的确,千军万马在巨大的空间里运动,任何一位有担当、有气魄的领导人都不会被疲劳所征服,更何况是戎马半生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而被毛主席自己称作“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之一的抗美援朝战争,此时才刚刚开始不到半个月,20多万大军夜宿晓行、爬冰卧雪进入朝鲜后,趁着敌人无备,出其不意地发起了第一次战役,用不到十天的时间取得歼敌1.5万人的重大胜利,一口气将20多万侵略军从鸭绿江南岸打到清川江南岸。特别是云山之战,39军将美国的“开国元勋”部队——第1骑兵师打得丢盔卸甲,极大的振奋了志愿军的士气。
而无论是身在北京、掌握全局的毛主席,还是身在前线、统兵打仗的彭德怀,都没有因为首战告捷而出现丝毫的得意。因为他们谁都很清楚,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胜在出其不意,歼灭的敌人大多是乌合之众般的南朝鲜军队,装备精良的美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而且我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西线战场,东线战场的美10军3个师和南朝鲜军2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从元山登陆后,仍然继续向鸭绿江方向推进,随时可能对西线我军的侧翼构成巨大的威胁。
就兵力而言,我军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是6个军,约25.6万人,相比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23万人,并没有突出的优势。按照“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此时我军只能应付西线,无法在东线战场作战。
所以,彭德怀在向毛主席汇报第二次战役的作战部署时提出具体的作战方针:
“采取宽大正面运动防御与游击战结合的方针,小敌则歼灭,大敌则撤退,诱敌深入,向敌侧后转移。”
电报的结尾,彭德怀建议调第9兵团迅速入朝参战。
客观地说,彭德怀制定的这一战役计划无懈可击。23万敌军虽说是兵分两路,做钳形攻势,但是中间的间隔高达80—100公里,而且有南北走向的狼林山脉阻隔。按照我军运动战的经验,两股敌军之间的间隔超过30公里,就可以集中兵力歼灭其中一股。麦克阿瑟布下的这个阵势,如果是放在过去,正是我军可遇而不可求的。
仔细看过彭德怀的作战部署后,毛主席认为还是非常妥当的。但是对于要第9兵团迅速入朝参战,他心里闪过一丝忧虑。
第9兵团属第三野战军序列,下辖第20、26、27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这3个军的前身分别是华东野战军第1、8、9纵队,是粟裕手里“最能攻坚的6个纵队”中的3个。华东战场上历次大仗、硬仗、险仗,这3个纵队几乎无一不与,所碰到的国民党军,都是清一色的全美械或半美械部队。
经过无数次战火的淬炼,第9兵团做到了在战争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1949年5月底上海战役一结束,第9兵团便被当做攻台战役的主力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沿海、沿江区域内进行专门的抢滩登陆、城市巷战的训练。随着全国大陆的陆续解放,其他兄弟部队陆续撤销兵团番号,分散到刚刚解放的西北、西南、中南、东南执行创建基层政权、剿匪反霸的生产建设任务,而第9兵团则始终保持着整军备战的战时建制。
到了1950年9月,随着朝鲜内战出现巨大变化,新中国的国防重心由南方转向北方,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筹建东北边防军及第二、三线部队,第9兵团奉命解除攻台战役任务,编入二线部队,全军由华东地区转入山东进行整训,以备不虞。
近年来,以《三八线》、《跨过鸭绿江》为代表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搬上荧屏,特别是今年国庆节期间电影《长津湖》的热播,第9兵团在冰天雪地下的长津湖大战美军时出现大量的因为冻伤减员的情景触动着无数爱国人士的心。
第9兵团为什么在没有进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进了冰雪覆盖、人迹罕至的长津湖,成为无数人心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
“不打无把握之仗”是我军自始至终都遵循的一个铁律,也是一位高明的领导者、一个优秀团队所奉行的行事规则。从无数硝烟战火中拼搏出来的毛主席、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无疑也是高明的领导者,他们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也不愧为一支优秀团队。
将第9兵团这支战火中铸就的精锐之师投入朝鲜战场,与称霸全世界的美军交战,毛主席是极为慎重的。
1950年10月下旬,第9兵团到达山东后,毛主席就点名让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来北京领受任务。
在菊香书屋,看到宋时轮这位跟着朱德上井冈山参加革命的湖南老乡和老部下,毛主席倍感亲切,缓缓递给他一支烟,接着说道:“时轮同志,军委决定解除第9兵团渡海作战解放台湾的任务,到东北边防去。现在敌人已经全速向北推进,军情甚急呀!”
听到“军情甚急”这四个字从主席口里说出,虎虎生威的宋时轮迅速站起来,干脆利索地说道:“坚决执行命令!”
毛主席挥挥手,示意他坐下,接着说道:“这之前,南韩部队已经向鸭绿江挺进,我军已经过江6个军和3个炮兵师,兵力仍显不足。特别是东线兵力太少,只有一个42军。军委决定9兵团和19兵团作为我军第二梯队,以应战略急需。具体任务,由总理亲自向你交代。”
宋时轮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毛主席立正敬礼后,转身出了菊香书屋,来到周总理的办公地点——西华厅。
因为毛主席已经向宋时轮讲明白了第9兵团的行动方向,周总理便单刀直入,介绍了一下东线战场的敌情,而且要他们立即结束在山东的整训,开赴东北梅河口进行整训。
宋时轮聚精会神地听完,又是一个立正敬礼,说道:“坚决执行命令!”
看着身边这位当年自己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如今成长为指挥10余万大军的骁将,周总理也十分欣慰,然后又略带严肃的口气说道:“东线的3个美军师是很有战斗力的。你们入朝后,要坚决执行毛主席历来强调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指导原则。作战形式要根据作战对象、地形、气候、兵力对比不同来决定。我军入朝参战,作战形式不同于过去,基本上是阵地战与运动战的结合。你们要用少量兵力坚守要隘阵地,用多数兵力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去,打歼灭战。”
周总理一口气说完,宋时轮听的十分认真,接着鼓励他说:“你是与我军一块成长起来的将领,身经百战。陶勇、覃建、谢有法这些9兵团领导也都是战功卓著的战将,希望你们在彭老总指挥下打得很好。”
听完周总理的一番谆谆教导,宋时轮热血沸腾,说道:“请总理放心,9兵团决不辜负军委的期望,坚决按军委的要求,力争初战必胜!”
由于军委下达了新命令,宋时轮没在北京多停留,很快返回设在山东曲阜的兵团司令部,和他一起来的,还有朱德总司令,专程为第9兵团作战斗动员。
10月29日,朱总司令在宋时轮及兵团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陪同下出席了第9兵团团以上干部大会。
望着台下数百位身经百战的干部,朱总司令讲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然后说道:“9兵团是有战斗力的部队!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是战功卓著的部队!你们这次入朝作战,在宋司令员、陶副司令员指挥下,一定会打出雄风来!”
朱总司令简短的几句动员,铿锵有力,字字千钧!
“决不辜负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希望!”“打出9兵团的雄风来”的口号响彻在充满人文气息、庄严肃穆的孔庙建筑群里。
会后,朱总司令又专门见了一下在渡江战役中指挥炮兵轰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的陶勇,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员虎将到了朝鲜,美帝国主义这只纸老虎,也要怕你三分喽。”然后,朱总司令将自己使用多年的望远镜送给陶勇,鼓励他在战场上多打胜仗!
动员大会结束后,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正式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两天后的11月1日,正式踏上列车,向东北挺进。
朱总司令和宋时轮离京的前后,正是第一次战役进行到关键的时刻。40军在两水洞首战告捷,38军直插军隅里,准备切断敌人的南逃之路。39军则紧紧盯住昏头昏脑进入云山的美军骑1师第8团,准备实施围歼。42军两个师刚刚到达东线的黄草岭,准备阻击美10军,掩护西线各军。密切关注朝鲜战局的毛主席向彭德怀连续发出关于第9兵团行动和东线敌情的电报。
第一封电报是10月27日发出的,毛主席说:
“宋时轮已来京面谈,9兵团定11月1日期,车运梅河口地区整训前线如有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
短短几十个字,将毛主席对慎重使用第9兵团的想法体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心中对身着单衣准备开进东北的第9兵团立刻入朝参战还是持有保留态度的,能不动尽量不动。
两天后,东线的战况发生变化。42军两个师依托险要的黄草岭,充分发挥近战、野战的特长与敌军周旋。但是严寒的气候和孱弱的后勤保障再加上敌军猛烈的炮火,令42军打得十分艰苦,此时他们的对手仅仅是战斗力远不及美军的南朝鲜军。
密切关注着东线战况的毛主席觉得情况有些严重了。一旦美军全力进攻,42军两个师无论如何是挡不住的!
于是,他提笔给彭德怀发去第二封电报:
“东线伪首、伪3及美7师共3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请你们考虑除第27军11月1日由泰安直开辑安或满浦直上前线外,余两个军是否接着开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明确第9兵团提前入朝的指示,却还是表现得小心谨慎。换句话说,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前,对于东线的敌人,毛主席考虑的是能挡住尽挡住,暂时不做歼灭性的考虑。毕竟长津湖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地貌,42军已经有了切身体验。两个师的后勤供应尚且无法保障,一下子开进去12个师,又该如何呢?
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必然具备审时度势、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毛主席无疑就是这样的领导人。纵观整个第9兵团入朝参战的过程,毛主席的每一步都是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合理布局、谨慎落子。他更希望第9兵团这支精锐之师能够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进入战场,因为他们肩负的是改变全局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准备开往东北的第9兵团俨然是上弦之利箭、出鞘之利刃!这不是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变,而是整个战场形势所决定的!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主动命令志愿军各部后撤。按照作战部署,是为了诱敌深入。但是从战场态势来看,某些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无奈。战场如同天平一般,需要平衡。而此时入朝的我军主力大部分在西线,东线显得极为空虚。而要确保战争的天平平衡,东线也必须加强与西线同等的力量。
看到毛主席的电报后,彭德怀心中略感踏实了,主席对第9兵团提前入朝作战的态度已经逐渐明朗。而此时战场的局势已经到了毛主席所说的“必要时”。
而此时的第9兵团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10月31日,毛主席给彭德怀发电的同时也给准备启程的宋时轮发了一封电报同时也转发彭德怀。
毛主席要求第9兵团按时于11月1日开始行动,同时又说:
“该兵团到后受志司指挥,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美军第7师及陆战第1师等4个师为目标。该敌现位于城津、咸兴、元山及以北地区,有分路向临江、辑安方向进攻模样。”
从电报内容来看,毛主席是带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明确了第9兵团的作战任务和作战区域。如果换成一个缺乏担当意识和全局意识的干部,很可能还会墨守“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成规,毕竟此时第9兵团15万人连最起码的御寒装备都没有落实到位,完全有理由都留在东北,按部就班的补充装备,等敌人到了临江、辑安再说。
而身经百战的宋时轮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识大体、顾大局、有担当意识的优秀将领!
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后,宋时轮一方面安排部队按时出发,一方面自己提前到沈阳,找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协调解决部队的冬装事宜。
高岗和贺晋年两位老战友答应的痛快,办得也利索。先是将仓库中仅有5万件棉大衣一件不剩的拿出来交给宋时轮,同时还动员军区的干部战士脱下自己身上的冬装交给第9兵团。可即便高、贺二人使出浑身解数,仍然是远远不能缓解第9兵团的燃眉之急。
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毛主席在11月4日晚上看到彭德怀发来的电报后产生一丝忧虑的原因:第9兵团真的要打一场“无准备”之仗了!
但是毛主席相信粟裕带出的这支部队!要知道,陈毅口中那个“浑身是胆”、林彪口中那个“尽打神仙仗”的粟裕是最善于打别人不敢打的硬仗、恶仗的。
“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英雄虎胆的粟裕,就有威武雄壮的第9兵团,他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打好出国第一仗!
思虑再三,毛主席提笔给彭德怀连续发出两封电报,一封是对彭德怀西线作战的部署表示同意,另一封就是关于第9兵团开进东线战场的事宜。
“江界、长津方面应缺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即由你处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
随着两封电报的发出,第9兵团入朝参战便成定局。
有了第9兵团这支生力军,彭德怀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可以不用担忧侧翼的安全问题,专心致志的指挥西线部队放手大战一场了。
接到命令的第9兵团没有任何二话,更没有片刻耽搁,经过沈阳之后随即取道辽南抵达辑安。从11月7日起,27军在前、20军居中、26军跟进,陆续跨过鸭绿江,进入风雪交加、气温骤降、人迹罕至的盖马高原。经过10多天饥寒交迫状态下的隐蔽行军,于11月25日前后,全部抵达长津湖周围的预定地点,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了对美军陆战1师和美7师31团的包围。
又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战斗,第9兵团将美10军从长津湖(美7师17团的先头部队一度到达鸭绿江南岸)一口气赶下了日本海,彻底稳定了东线战场。
然而,作为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宋时轮,却没有因为胜利而感到丝毫的快乐。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与50年不遇的严寒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同时搏斗,付出了4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包括副司令员陶勇在内冻伤、冻死的指战员就超过3万人,这在我军历史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而且从战前确定的目标来看,第9兵团并没有完成全歼陆战1师的任务。
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宋时轮主动向军委和志愿军司令部做了检讨,请求承担全部责任。一年多以后,宋时轮奉命率第9兵团回国时,站在鸭绿江边,眼望长津湖方向,这位虎虎生风、脾气火爆的沙场骁将竟然泪流满面。
看着宋时轮将军的检讨书,无论是毛主席还是彭德怀,都没有一丝一毫责备宋时轮的意思。相反,他们都认为宋时轮和第9兵团立下了大功!
毛主席用“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来评价第9兵团在长津湖的战绩。彭德怀则号召全军学习第9兵团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精神!
正是因为有毛主席、彭德怀、宋时轮这些实事求是、富有担当的领袖和将帅,领导着上百万意志坚强、骁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才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果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那么这支队伍的领导们无疑是更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