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开国少将李德生将军的追悼会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召开,许多人满怀着敬意出席了追悼会,送李德生将军最后一程。
作为新中国革命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李德生绝对是受人尊崇的英雄,他的逝世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人民的损失。
为了送这位将军最后一程,许多人都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其中李讷夫妇也位列其中,李德生将军的子女满含泪水,与出席的众人握手致谢,众人满怀敬意向这位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毛主席女儿女婿:李讷夫妇出席李德生追悼会
2011年5月8日,李德生老将军在北京因病逝世,惊闻噩耗,举国悲痛,这位从1928年开始参加革命的老兵离开了这个世界。
2011年5月14日,在北京八宝山的革命公墓礼堂召开了一场庄严肃穆的追悼会。
出席的人们低头默默为老将军李德生致哀,追悼会场布置得肃穆且十分庄重,在李德生老将军遗像的上方,悬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沉痛哀悼李德生同志”九个大字。
当天,李德生同志身穿军服,被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包裹着,接受着众人的注目和哀悼。在缅怀了李德生老将军的一生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缓缓地抬着棺材向前走去。
在众人的注目之下,这位老将军披星戴月半生,劳苦功高,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李德生同志的追悼会上,国家领导人接连到场,李德生同志家乡的亲人们也都来到现场送他最后一程,他们是曾经深受李德生同志鼓舞走上革命道路的后辈,是深受李德生同志帮助的家乡人民,是他的亲人和朋友。
除了李德生同志的亲属、战友以及国家领导人之外,李讷和王景清夫妇作为中国革命的后辈,也在出席之列。
李讷夫妇在听说追悼会将要在5月14日举行的时候,立即表示要出席。
他们同众人一起为李德生老将军默哀,致以崇高的敬意,李德生老将军的子女们也眼含泪水,同这些前来哀悼送别父亲的人一个一个握手,表示感谢。
上甘岭战役的总指挥:临危受命的李德生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受瞩目的一次作战,当时在整个朝鲜战场上,其他地区的枪声都开始稀落,在谈判桌上,大家都在静默的等待上甘岭战役的结果。
在这次作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黄继光、牛保才、孙占元等为国家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老将军是整个上甘岭战役的总指挥。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李德生作为革命老将对于战争有着超高的政治敏感度。
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主动向上级申请到前线去打仗,1951年,李德生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刚进入朝鲜边境就立刻投入到了战斗当中。
一场战役结束之后,李德生也根本没有任何休整的时间,迅速投入到了上甘岭战役当中。
当时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成为中美抗战的重大转折点,所有领导人都意识到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极为重视。
局势险峻,司令员王金山任命李德生担任这次战役的总指挥员,统一指挥上甘岭前线的第12军和15军的所有部队。
临危受命的李德生没有慌张,反而更加谨慎和冷静地应对战场的突发局势。
接到任务之后,考虑到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的敌人是在武器装备各方面都远超于我们的美军,因此一味地冲锋陷阵反而是最不可取的。
李德生将军从细微之处入手,率先解决了解放军的后勤物资供应和保障问题,要想守住上甘岭,弹药、军需物资以及通讯都必须率先准备好。
在李德生的指挥和领导下,他们提前在阵地后方挖了一个比较隐蔽的通道,这样一来,无论前线发生什么,物资供应都不会受到影响,一直到上甘岭战役后期,志愿军的后勤供给都一直很稳定。
此外,在敌人的飞机和大炮双重夹击之下,如何减少志愿军伤亡绝对是头等大事。
李德生为了找到解决办法,多次亲自到前线勘察,在美军密切的大规模攻击中,在前线守卫的志愿军根本没有时间修筑牢固的防御工事。
在阵地前沿探查的时候,李德生发现一些伤亡较少的部队,他们挖掘的隐蔽洞要比别人深个六七米,这样一来,敌人在用飞机大炮攻击的时候,在这里躲着能起到防御作用。
于是李德生在和其他师团领导人讨论后,决定深挖坑道,并且加上一些掩盖物,这就是志愿军在战场上保命的“坑道防御工事”了。
李德生率部和敌人鏖战了近30天,守住了中国军队的阵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上甘岭战役之后,中美双方在朝鲜战场上的局势逆转。
在一些历史资料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上甘岭战役打了43天,李德生就带着志愿军打了30天,他是这次战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人物”。
就连司令员王近山都曾经说过,“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觉了”,可见李德生老将军在上甘岭一战中做出了多么卓越的贡献。
然而在之后的“宣传中”,很少有人提及李德生所率领的12军的功绩,大都将关注点放在了15军上。
于是也有一些人不满,说“明明上甘岭也是我们打的,怎么最后全都是15军的功劳了?”
听到这种话的李德生只是笑了笑说,“什么你们我们的,都是志愿军打下来的”。
他还专门传达了一个命令,部下的任何人谁都不允许和15军争上甘岭战役的功劳。
时间长了,很少有人知道上甘岭战役中还有12军的存在,甚至连李德生的子女们都不知道,父亲曾经还指挥过上甘岭战役。
李德生老将军在战场不仅敢冲敢打,还有谋略思虑,能够做到“带着脑子打仗”,是几乎战无不胜的虎将。
可他下了战场却又十分温和,不争不抢,十分低调,他为中国革命所作的奉献永远记在人民心中。
将军县中出来的放牛娃
李德生于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一个小村子里的穷苦人家中,家中太过于清贫,从小到大李德生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地长大的。
长到8岁的时候,自己已经有点能力,为了能够吃上一顿饱饭,李德生成为了地主家中的一个小小的放牛娃。
然而,在那个物资匮乏,地主最大的年代,地主家哪怕是对这样一个小孩子都没有施舍出一点点善心,这个替他们放牛的孩子,在他们看来怎么能有牛重要呢?
对于李德生来说,成为地主家放牛娃的这一段时期几乎就是一场噩梦,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白天李德生就必须到地头里放牛,只有让牛在田间吃饱了饭才能回去休息。
地主家给李德生准备的住处就是和牛住在一起的牛棚,不仅抵御不了寒风,阴冷湿热的空气连带着许多虫子和刺鼻的气味,夜里睡得艰难还常常被冻醒。
为了吃一口饭活下去,幼年的李德生只能将这些苦难都咽在肚子里,他的童年就是这样捱过去的。
后来母亲生病,但家中人连肚子都填不饱,根本没有钱给她看病,只能一天天在家等死。
对于李德生来说,他眼中的母亲一天一天在消瘦,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九岁那年,李德生就已经看过了这个世界的惨状,经历了羸弱的肩膀承担不了的苦难。
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的踪迹来到了河南信阳地区,并来到李德生的家乡新县,帮助当地贫困交加的农民摆脱地主的压迫,翻身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那个时候的李德生刚好12岁,经历了亲人离世以及冷酷的现实打击,李德生对于这一支纪律严明的解放军队伍怀着崇敬之情,萌生了加入中国革命、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的想法。
想到这里,李德生也主动找到了红军战士,请求让自己加入队伍当中,但因为年纪太小没有被直接被接受。
在李德生的坚持之下,红军团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最后让他加入了儿童团。
自此,12岁的李德生从儿童红军开始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早早的开启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成为了中国革命中的“传奇英雄”。
艰苦朴素,“坚决不搞特殊化”
建国之后,李德生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8年后官至正国级,那时候他才57岁。
革命时期的苦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让李德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在57岁时已经比一些自己曾经的上级官职都要高了。
由于身兼数职,李德生怕做不好工作,向组织请求能够减少自己身上的一些职务。
但主席不仅没有批示,还提拔李德生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将军为国为民所做的奉献已经远远超越了他获得的荣誉和称号。
即便如此,他的生活依旧如同革命年代一样朴素艰苦,“不搞特殊化”是李德生坚持一生的家训,不光是他自己以身作则,他的家人都是如此,子女们从来不用父亲的权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据他的女儿李远征回忆,当时她在济南军区医院工作期间,有一次职称升级是够条件的,但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
李远征找到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父亲李德生,请他帮忙说一声。
没想到父亲并不管她,还说:不管是哪一个级别,晋升快慢,都是医生,都是为了救死扶伤,不要在这种事情上闹情绪。
他的儿子李和平在服役期间有一次回家休假,当时正好是大年三十,来车站接他的妹妹带着李和平就往公交车站走。
李和平还纳闷问妹妹怎么没带车来,原来是他们的父母早就跟驾驶员交代了,不准孩子们用公家配给的车辆。
李德生对待子女要求严格,对待自己则更甚。
1993年李德生回到自己以前的老家,来到小时候给地主放牛住的牛棚,说了一句“样子变了”,并十分严肃的追问道:怎么变成这样了?
李德生十分生气说,“你们翻修给谁汇报了,谁同意了,这房子完全是财主家的房子嘛”。
原来,是他以前住的地方太破,有一次被大雨冲到了,当地政府自作主张给他家翻修了一下,只是将以前的土坯房建成了青砖房,这在90年代已经是常态了。
那个时候的李德生已经是官至正国级的干部,十分受中央的重视,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却越来越严格,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一如既往的艰苦和朴素。
李德生老将军一生戎马,无论是在战场上杀敌,还是在政界做干部,他始终坚守初心,对于党和国家和人民,始终怀揣着热情与忠诚。
站得越高,责任越大,李德生同志严于律己,他的孩子们也都传承了他的衣钵,在各自的领域中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60余年的峥嵘岁月,苦难与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披星戴月,为新中国的建设艰苦奋斗,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李德生同志从不懈怠,他的道德品质也从未改变。
李德生老将军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时刻为国为民着想的精神,他艰苦朴素的高风亮节将会继续传承下去,他的精神风范将长留于世,光照后人,他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永载史册,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