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十分残酷的。很多人因为战争家破人亡、分崩离析,因为战争让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
但是正是因为战争,所以人们才明白和平的可贵,才更加珍惜身边的人。经历过战争的人,永远会记得满腔热血的年月,也会记得曾经携手共进的同伴。分别73年后,女兵终于见到丈夫,一眼认出哭得像个小孩。
“抗战活化石”,与夫阔别七十载
距离抗战结束已经过了七十六年,其中年纪最小的抗战军人也已经年过八旬,何况是在青壮年时期奉献自己青春的革命志士。
所以,2021年已经年过116岁的周秀莲老人,就成了整个14年抗战岁月的见证人。据说,她是中国最长寿的抗战女兵。
如今,周秀莲老人住在了老家望城县的一座堂屋里,屋子里的陈设都和普通的老人没有什么两样。自1949年之后,她便住在这里,没有再离开过家乡。
但是她被称作“抗战活化石”并非空穴来风。直到现在她还记得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中山陵的位置,2000年左右,她还能清晰地背出孙先生的《总理遗嘱》,仿佛那段峥嵘岁月在她身上化为永恒了。
提起当年的从军经历,她依然能够清晰、有逻辑地说出来。随军而行的每个住处她都记得,当年他们的军队经过了陕西、河南,在陕西就是睡的窑洞,在河南就是睡的砖坑。
尤其是河南的砖坑,让周秀莲老人印象深刻,砖坑本来是用来烧马粪的,睡觉的时候本来就奇臭无比。结果出了房间,去大街上也依然是马粪的臭味。
那个年代硬件设施如此之差,周秀莲老人也都一一扛过来了。她说忍受马粪的味道倒没有什么,相比之下她的条件还算好的了。
当时很多人鞋袜都没得穿,女人都只能背着小孩去地里挖土,希望能挖点土根出来充饥。她还能吃些麦子小米之类的谷物,在山西的时候有骡子这种代步工具。
不过即使如此,那时候的条件也不允许他们铺张浪费,而且还要节衣缩食。那时候一天三餐都吃不满,只能一天吃两餐。说到这里,周秀莲老人非常欣慰地看了看窗外家乡的风景:“走过那么多地方,还是湖南最好。”
她还记得驮着她回家的那匹马。是匹白马,很高大,她坐上去的时候很吃力。当时带着她还有两个孩子一路颠簸着从湘潭回到了老家,结束了军旅生活。
因为当时,她的丈夫杨平在战争中不幸战死。距今已经78年。周秀莲和杨平一起经历了抗战最艰难的十几年,互相扶持、互相支撑着。
却没想到丈夫去中缅边境与日军作战,与她短暂的一次分离,竟成了永别。就这样,她已经和丈夫阔别了七十多年。
她记得很多战争的细节,也记得和丈夫生活的一些琐碎,但是她已经逐渐忘记了丈夫的模样。五年前,老兵之家的志愿者前去慰问周秀莲,询问她有没有什么愿望。
周秀莲有些腼腆,也有些感慨地说道,她已经100多岁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去了,和丈夫分别了73年,余生只想再看看丈夫年轻的模样。
寻照有难度,千回百转终觅得
杨平虽然并不在抗战兵团说有多么声名远扬,也算是功勋卓绝。年纪轻轻便连升连长、营长和团长,是当时杜聿明手下的得力干将。
但即便如此,要从当时的抗战烈士中找出“杨平”的名字也是非常困难的。周秀莲老人能给出的有效信息只有三个:
一个是丈夫的名字:杨平;还有一个是丈夫的籍贯,他是长沙人;最后一个就是丈夫的出身,丈夫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学生。
杜聿明
湖南的老兵之家的志愿者们,一开始都在网络上搜寻资料。现在网络信息四通八达,但很可惜的是,除了网站上的寥寥数笔之外,有关于杨平的肖像信息完全没有。
然后他们决定去找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学生名单做比对。但令人吃惊的是,依然没有找到杨平的信息。
这自然不是因为时间太长而导致周秀莲记忆错乱,志愿者贺佳表示,那个年代依然很多人都会有“字”,也会有很多别名,可能这个名单里登记的人名都是“字”或者是别名才会找不到。
当然,志愿者们也想到了另一种可能,那便是这个有关于黄埔军校的资料不全,于是他们去寻求其他信息途径来找。
发布相关微博,寻求有关老兵的公众号帮助,也去各个相关的群里群发消息,甚至还找到了相关的专业人士。志愿者们用了他们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帮助周秀莲老人。
周秀莲老人给志愿者看当年的东西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人多力量大,在短短两天之后,他便收到了有效信息。这个信息来自浙江,有个志愿者说,浙江博物馆有完整的黄埔军校资料库。
贺佳便马不停蹄地去资料库搜寻,最后果然找到了一个叫做杨平的人的信息。但是那个照片实在是太模糊了,完全不能确定是不是就是本人。
不过,有了这个发现,还是给了志愿者们信心。既然能够找到杨平的图片信息,那么找些更清晰的照片应该也是时间问题。
不过,这个时间对于志愿者们而言,有一点久,以至于他们已经有了放弃的念头,就打算把那张模糊的照片给周秀莲看。就在这个时候,台湾那边传来消息了。
一个远在台湾的志愿者,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老兵之家发布的有关周秀莲的信息,主动联系上了他们。他表示他在台湾国史馆的资料库里,找到了一张杨平清晰的照片。
志愿者们连忙将台湾志愿者发来的电子照和他们找到的模糊照片做对比,相似度很高。他们觉得,应该这就是杨平的照片了。
然后,他们将照片打印出来,郑重地递给了周秀莲。当那双经历了岁月的双手颤抖地接过这张照片的时候,老人脸上的表情激动不已。
在下一个瞬间,周秀莲的脸上流下了两行清泪,这确实就是她丈夫杨平的照片。初遇丈夫时,她还是年轻少艾的姑娘家,丈夫英挺的少年郎;和丈夫分别73年后,她已经是垂垂老矣的老人,可是丈夫却依然那么英姿勃发。
看着丈夫的脸庞永远定格在了年少有为的模样,仿佛时间也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那段时光。
忆起少年往事,一腔热血只为国
周秀莲的少女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那时兴起了读书风潮,有些家底的不管男女,都会送孩子去读书。周秀莲也和现在的普通学生一样,上学,放学,和朋友们打闹。
谈及当时她在学校里最有趣的活动,周秀莲还满脸自豪地说,她喜欢在学校爬树,全校学生很少有能够爬过她的。
正是周秀莲从小到大如此跳脱活跃的个性,使得她看到当时的中国愈发水深火热的时候,便第一时间加入革命。
1925年,年仅18岁的周秀莲加入了长沙的妇女联合会,积极组织妇女运动,投身抗战第一线。她也是在抗战过程中,结识到了有着共同革命目标的同乡杨平。
1931年,周秀莲和杨平结婚。婚后生活十分甜蜜,每次提到这一点周秀莲的脸上都止不住笑容,说杨平年轻时英俊帅气,从不骂人,对她很好。
婚后的周秀莲也不甘心做一个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她也希望在战争中发挥自己的余热。于是她跟随着丈夫的军队一路前行,担任后勤部队。
一开始,她是在部队的工厂开始进行服装赶制,军队的军服都是出自她之手。直到现在,周秀莲还喜欢织物,也做过一些衣服配饰送给邻居。如果自己的衣服破了,心性活泼的周秀莲还会补上有趣的图案。
同时,周秀莲还负责服装材料的采购工作。毕竟高中刚毕业就投身革命,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更不会商人的讨价还价。所以周秀莲一开始也吃了不少苦头。
后来日军还发动空袭,疯狂丢弹来炸他们的工厂,希望断了军队的后勤。这时,周秀莲也在战火连连中,冒死保护物资,将物资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1933年,周秀莲随军参加了古北口战役。当时日军逼近古长城,用飞机投弹的方式将军队困住。霎时间炮火纷飞,军人们只能负隅顽抗。
当时,死伤人数急剧增加,身处医疗队的周秀莲身先士卒,不仅在大后方及时医治伤兵,还跑去战场上寻找有无存活的人。
对于周秀莲而言,虽然她的体力撑不到上场杀敌,但是她也深知后援的重要性。每个士兵冲锋陷阵,正是需要这样稳稳的后援在后方支撑。
当然,战争年代也并非只是苦涩,抗战时期,周秀莲也曾喘息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培养了一些爱好,一直到现在都还喜欢。
曾有静谧时刻,以麻会友延至今
周秀莲在部队修整期的时候,随着丈夫去了南京。那时候她认识了许多高级军官的女眷,比如说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宋美龄都经常和她相约聊天。
那时候,流行打麻将。一开始周秀莲还不会打,只会在她们打麻将的时候观摩。民国时期的传统高档麻将都是牛骨做的,给周秀莲很深的印象。
之后,周秀莲就尝试自己上场打麻将。当时她一个月工资80元,而一元就能买到100斤谷物。而那些太太们打一局麻将就是几十块。周秀莲当然不敢玩太大,也就偶尔过过手瘾。
但是那时候周秀莲爱上了国粹,一直到现在也还喜欢。她的儿子杨兰桂也说,只要来客人,麻将就摆上桌了。母亲的麻技也很好,打10局能赢个八九局。
当记者去采访周秀莲的时候,周秀莲也招呼过他们打麻将。那时候周秀莲已经是百岁老人,却依然精神矍铄,对这个需要脑力的游戏十分喜爱。
在南京,除了打麻将,周秀莲还会去看看京剧。有一次,她就跟着以宋美龄为首的太太们一起去南京看京剧。
当然,要属周秀莲的爱好,除了麻将,就是种花和织毛衣了。织毛衣是她在军队后勤时养成的爱好,而种花则是她回到家乡之后,为了陶冶情操而开始的。
周秀莲家的堂屋外面,有一个院子。院子里大大小小种了许多种类的花。看到自己满庭花草,她便觉得生机勃勃,生活充满了希望。
周秀莲的晚年生活如此安静宁和,也是因为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国家的帮助,才渡过了她最难的一段时间。
感谢国家帮助,晚年生活安心过
1943年杨平去世之后,周秀莲心灰意冷,想着要好好抚养孩子,便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到了家乡。那时候,她本以为能够平静度日,却没想到日寇的魔爪伸到了长沙。
周秀莲和孩子
1944年的长沙会战,日寇妄图占领长沙,霎时间许多房屋都被日军烧毁,包括周秀莲的房屋地产,以及一些家底,其中也包括杨平的遗物和照片。
在这之后,她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一个柔弱的女子,在战乱时期还要带着两个孩子,可以说是她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1949年,解放战争尘埃落定,因为她曾是杨平的遗属,曾有人送机票和军干票劝周秀莲去台湾。但是周秀莲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那人的提议,留在了家乡。一直到五十年代,还是长沙户口。
国家因为她是抗战老兵,分配了她农村里几亩地,这使得她的生活有了保障。也让周秀莲有了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底气。之后,她选择了再嫁,过上了新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她有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周秀莲老人之后的心态也变得十分平和,她总是能在生活找到许多乐子。
即使已经过了青春正盛的年纪,周秀莲老人也会经常拾掇自己,让自己打扮得体面漂亮。据她儿子说,她的衣柜里有许多喜欢的花衬衫,她经常拿熨斗熨烫得服服帖帖。
在周秀莲老人110岁生日的时候,数十名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前去贺寿,为老人风风光光地办了一场寿宴。老人的晚年生活并不萧索孤单,反而热热闹闹。
结语:
即使战争时期风雨飘摇,周秀莲也依然活得开朗豁达。她也从未忘记过当年那些峥嵘岁月所带来的美好。
人生有许多美好回忆,但不应该停步不前。就像周秀莲老人一样,她始终对曾经风华正茂的杨平念念不忘,却也不会影响她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
参考文献:
宋青红.抗战时期妇女战地服务团几个问题探讨[J].军事历史研究,2020,34(04):68-85.
最美的抗战女兵[J].黄埔,2013(02):43.
宋青红,曹凤.抗战时期知识女青年从军运动新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40-5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