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开始,这场战争的性质逐渐由一场南北朝鲜之间的恶内战,演变成为中、苏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与其中的局部战争。
1950年6月26日,美方就忍不住出手介入朝鲜战争了。杜鲁门下令,派遣驻日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南朝鲜(以下称南韩)作战。次日,美方第七舰队开始以进入港口、海峡巡逻的方式干涉台湾的解放问题,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月5日,美军就正式参与了第一场对朝作战。此时,毗邻朝鲜半岛的新中国警铃大作,到10月25日正式打响抗美援朝战役为止,中方向美国屡屡发出警告,杜鲁门却视这些警告为欺诈战略,同意麦克阿瑟在“中苏不参战的情况下”越过三八线,把共产主义彻底驱逐出朝鲜半岛。
面对美国的狼子野心,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保家卫国”为目的,在朝鲜战场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与强大的敌人奋力激战,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与美方等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打退了敌人,打出了威名。
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抗美援朝,虽然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敌我,伤亡都是巨大的。不过,在统计美军伤亡人数的时候,出现了我方和美国官方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根据朝鲜人民军和我国志愿军共同统计的数据来看,敌方总伤亡人数在109万左右,其中南韩伤亡人数为667293人,美军397543人,其余的为其他联合国军。
不过,美方给出的数据始终是与我方的统计有差异的,虽然从1953年美联社的档案来看,给出的数据是美韩减员总数为147万,比我方统计的数据要高出不少,许多人认为这个数据比起后来美国官方给出的113万总伤亡,其中14万美军伤亡,3万美军阵亡更客观,但其实如果去仔细查阅原档案就会发现,上面分明写着“...美国总计144,173...”。也就是说,无论是美联社还是美国官方,最终给出的数据都是美军14万伤亡,3万阵亡,共计17万减员,与我方统计的差距可不止一星半点。
很显然,出入这么大的数据,无论是于中朝两国,还是于美国群众,都是不具有可信度的。
1954年12月,亲历抗美援朝战场的陈赓大将在哈军大进行演讲,讲话中提到:“美帝主义至少死了30万人以上,可他们自己却谎称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不到。”
许多美国媒体也对官方给出的数字可信度感到质疑,原因是战时美军报在国内的战绩看上去无论如何都是有水分的。“1951年,1月25日到2月9日,每天歼敌一个师,这可能吗?”“联军在占领汉城前10天,号称敌军每月能损失30个师之多,实在是令人怀疑。”
那么,为什么美方的数字与我方有这么大的出入呢?这得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去分析美国给出的数字。
首先来看第一个客观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美军不论是计算阵亡还是伤亡,都有非常严苛的条件,特别是在对于本国士兵计算,确实有很硬性的标准。一般意义上,我们都认为阵亡二字拆分开来,即在阵线(战场)上伤亡。但美军明确规定:阵亡,一是与敌人正面交战并被敌方子弹、炮弹等火力击中,当场死亡;
二是执行战斗任务而非后勤等任务时死亡;
三是遗体上得有能证明是美军身份的标识、铭牌,并有战友确认。
战场上战火纷飞,没有子弹、炮弹是长眼的,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全尸、还能辨别身份,再加上执行后勤任务不列入数据,可想而知这个数字会被削减多少。
再者,之所以说这是第一大客观原因,是因为与美军的计算方式不同导致了的两者之间的误差确实在所难免,这种误差不仅存在于美军自己的减员计算中,也存在于对敌方的减员统计中。
从前者来看,美军所有的非战斗死亡在志愿军的统计中都是战斗死亡,比如联军统帅之一沃克,在战场上因躲避炮弹而车辆侧翻,虽然是因战场上原因受伤的,但也只是间接的被列为车祸,也就是事故亡。
后者不妨也看个例子:1953年6月,志愿军19团124名干部们在防空洞中召开作战会议,因受到美军飞机轰炸,防空洞坍塌,124名干部被埋。这在我军看来是非常可歌可泣的,并计入阵亡数据。但在美军计算中,这不是有预谋的轰炸,只是碰巧炸到了这个防空洞,因此属于事故死亡,即非战斗死亡。
而第二个客观原因就是,美军内是包括了许多韩籍士兵的,这些被美军从南韩军队抓来“充员”的士兵被称为katusa。介入朝鲜战场后,美军深感兵员不足的困扰,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等都曾向政府请求让在台湾的蒋介石出兵援助。
蒋介石为了获得美国的援助、巩固自己在台湾的地位,也十分愿意帮忙。但是杜鲁门和李承晚经过考虑,还是拒绝了这一请求。蒋兵的作战能力先不谈,一是杜鲁门怕刺激新中国(当时中国还未正式参战),二是李承晚怕把中国内战扯进来不利于以后的统治,恐怕会一仆二主。 因此,李承晚提议不如武装南韩士兵,帮助美国军方“充员”。
虽然这些南韩士兵确实是与美军共同作战的,但是美军却从不把他们列入己方的统计数据中,只把他们视为“军用物资”。然而,在志愿军和朝鲜军方看来,这些人穿着美军的制服,跟着美军一起作战,当然是视为美军看待了。
美国陆军历史学家罗伊阿普尔曼曾在书中提到,美军最先补充南韩士兵的部队是步兵第7师。“...24日,最后一艘船到达横滨...这样,为第七师提供的兵员总数已达到8625名。”罗伊形容这些南韩士兵“神色惊恐,狼狈而疲惫”。从美军的步兵师编制来看,有18000人左右的,也有15000人左右的,而无论是哪一种,这样的兵员补充都意味着南韩士兵占据了一个步兵师一半的兵力。
上文也已提到,这些南韩士兵在美军眼里不过是“军用物资”,因此伤亡是十分惨重的。伤亡大,减员速度快,又需要尽快补充,这样一来,南韩士兵在美军中占比是不低的,有时候甚至达到了1:1的情况。
1950年,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命令沃克,要在美军步兵连中补充100个韩国人。从二战美军编制来看,一个步兵连约有193人,也就是将近两百人,补充100个韩国人就超过了这个数字的一半,可以说是1:1了。然而,即使南韩士兵在美军中以美军的名义当“炮灰”,却连被写入美国纪念碑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根本没被美军列入本军伤亡内。这样,美军的伤亡、阵亡数字就大大地减小了。
注意这个1:1,如果这种“一半”占据的部队足够多,那么这会不会是最后对比我方数据,美方所缺失的那“一半”呢?很有可能。还是拿步兵七师来举例子,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步兵七师派出的北极熊团3288人被志愿军全歼,从志愿军的角度来看肯定是歼敌美军3288人,但因为这个团里有600名南韩士兵(katusa),因此美方的数据就是减员2668人。
按照美军这样的计算方式,就算是一个团、一个师里所有的那“一半”南韩士兵全部战死,最终出来的减员人数也只有美军本国士兵的减员人数。这样的配兵比例和计算方式,使得我军在统计美军减员情况时,很有可能得出一个两倍的数字。
综合这两个客观原因来看,美军用严格的标准和不计入katusa死亡人数来极力压制着减员人数,少于我方统计数据整整一半之多,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来看美国这么做的主观原因了。
上文提到,美军计算减员的阵亡等有十分严格的标准,这是因为一个阵亡士兵的补贴是非常高的。对于政府来说,处理一个阵亡将士家庭的后事,意味着支付一笔优厚的抚恤金,烈士家庭更是可以获得20万美元的一次性补贴,50万美元的保险赔偿,还有每月1000美元的补贴。再加上军备开支、军中生活开支,美国政府的军费开支是十分沉重的。
而尽可能减少减员数字,无视南韩士兵的牺牲,也和美国政府的对外形象有关,不仅要维护我们俗称的“面子”,还要减少本国社会对于介入朝鲜战争的负面舆论。
1951年5月,五星上将奥马尔应邀参与国会作证时曾作了一次著名的发言:“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并称在朝鲜战场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可见,介入朝鲜战争本就有战略上的错误、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目的。而上文也提到,打这样一场艰苦卓绝的仗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意味着沉重的军费开支,但是对于美国民众来说,花了这么多钱不好好建设经济,反而跑到太平洋对岸去打这么一场“全错”的仗,欧洲复兴计划还在旁边等着呢,国内反战的呼声也很高。如果这个时候再公布出三十万还要多的伤亡人数,无疑是给自己的名声和负面舆论雪上加霜,因此要极力压制,让这个数字看上去“还算能接受”。
上文提到陈赓在哈军大的演讲,讲话中除却提到美军官方的伤亡数字不实之外,还分析了美军报出有出入数字的真相:“美国为了这场战争,已经死了太多的人。往常他都是一个投机取巧的角色,趁机发战争财,这次却是得不偿失。”
介入朝鲜战争,美国既无法服众,也无法自洽,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挽回,可以说陈赓作为亲历抗美援朝、与美军对阵的大将,这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由于种种原因,美国报出的减员人数始终是存在水分的,而被充入美军部队的南韩士兵牺牲的确切数字也一直是个迷,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方得出的统计数字,无论是出于我方的严谨和纪律严明,还是katusa的配兵比例,都是可以说得通、比较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