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滋和黄达宣本是两个没有交集的人,命运却让他们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上相遇。
他们二人,一个是连长,一个人俘虏,35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曾经的连长成了下级,曾经的俘虏成为了连长的顶头上司。
35年的时光,谱写了一曲怎样奇妙的故事呢?
身为国军上场作战,结果却惨遭俘虏
1948年已进入到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的战略目标逐步转移到屯兵甚多的东北地区。
当解放军确定了攻占沈阳的目标后,同年11月1日,解放军的部队迅速包围了沈阳城。
这也是第一次,我军兵力上优于国民党的部队。
只见时机已到,当日解放军便从多个方向向沈阳城发起总攻。
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战争形势逐渐明朗,此时的国军早已军心涣散,节节溃败,不堪一击,可谓是颓败之势尽显,大势已去。
而在东北野战军发起最后猛攻的时期,主帅卫立煌仓皇逃窜,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仅剩的士兵们斗志全无,经过一段时间的负隅顽抗就俯首就擒。
主帅卫立煌
年仅16岁的徐惠滋就身处在沈阳城中,他是国军队伍中的一名普通机枪手。
和上司一同驻守城门,当他看到仅仅历时52天就解放了整个东北,解放军的强大第一次给他带来了震撼的印象。
在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下,歼灭敌军13万人次,沈阳城终于迎来了解放。
就在前一天,解放军16团一连已率先攻入城内。
他们不仅在此次战役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还俘获了两名国军将领。
他们二人一个是辽阳守备兵团司令官周福成,另一个则是东北“巢总”司令部总参议苏炳文。
这个连队是有名的尖刀连,他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
尖刀连的连长叫黄达宣,这位黄连长是何许人也?
黄达宣
他来自江苏泗沭,时年33岁,是一位有志青年,很早便坚定了参军报国的决心。
1943年成为新四军的一员后,他善于作战,英勇无比,总是冲锋在前,加入部队仅五年的时间,就成长为东北野战军尖刀连连长。
黄达宣除了抓获这两条大鱼之外,普通国军士兵也俘获了几千人。
他因此立下大功一件,受到上级表彰。
可是,黄达宣并不仅仅满足于在战场上立功,他还想要一些更为“实际”的收获。
有战争就会有伤亡。
这一次的战争中,黄达宣的尖刀连也失去了一部分战友。
他希望能从抓获的这一批俘虏当中,筛选出一些比较好的小兵,给自己的连队输送新鲜血液。
解放军从不滥杀无辜,对于俘虏也是采取优待政策,条件可以说是十分优越。
既符合条件又想继续当兵的,就可以补录到军队当中。
如果不想当兵也可以离开,还会补偿路费。
就这样,战俘按要求站成了两排。
一排是愿意留在部队继续当兵的,另一排是想离开部队回家的。
黄达宣自身能力强,对于要挑进队伍的士兵要求也十分高,既要外形看得过去,还要精神饱满,更要有文化,最好还是高个子,身强体壮的。
可是当他看向愿意留下的那一排俘虏时,十分失望。
可以说没有几个能够完全符合他的要求。
突然,在他转头看向想要回家的那排俘虏中时,有一位年轻的高个子士兵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个小伙子看上去眉清目秀,精神气十足。
黄达宣心想就是他了,他面上不动声色地走过去,和那个小伙子拉起了家常。
黄达宣问道:“小伙子,你叫什么?家在哪里?当了几年兵?”
“报告连长,我叫徐惠滋,山东人,刚参军不到一年!”徐惠滋回复道。
徐惠滋
“我一看你就知道你是个好苗子,为什么要回家去?”
黄达宣很激动地说:“东北都解放了,没仗打了,不回家干嘛呢?
“回家还能种地。“黄达宣听到答案都乐了。
他十分耐心的同徐惠滋解释当前全国的战争形势,并告诉他:
“我们要解放的不只是东北地区,而是全中国,解放东北还只是第一步,其它地方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急需解放,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这仗还没打完呢。”
眼看徐惠滋还有些犹豫,黄达宣继续劝说道:“小伙子,我和你说跟着共产党干事业,在部队中绝对比你在老家种田有前途。”
经过黄达轩几番劝说,徐惠滋打消了回家种地的念头,最终留在了连队,正式加入了尖刀连。
他读过书,也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愿意去帮助身处苦难当中的人们。
他望向黄达轩,眼中充满了希望与期盼。
随后,黄达轩问他原来在部队主要担任什么职务?
徐惠滋说自己是一名机枪手,黄达宣这下更是觉得自己挖到宝了。
这次的战役,解放军不但取得了胜利,还缴获了一大批进口机枪,正愁没几个人会用,这下还收了个机枪手。
正是有了这一次的相遇,担任机枪手的徐惠滋才有了后来的发展,也有了二人的第二次相遇。
人生际遇被改写
1948年年关将近,徐惠滋跟随第39军入关。
徐惠滋的学历放在基层部队里属于高学历有文化的一类。
他聪明上进,很快就从一名基层战士成长为营中心的文化教员。
徐惠滋不仅没有因为与其他人有学历的差距而看不上没有文化的战友,反而因为样貌堂堂和谦逊低调的为人很快融入到新的队伍中去,有时间就教战友们识字,还帮战友写家书。
徐惠滋在连队中极受欢迎。
徐惠滋不仅写文识字有一手,打仗也是不落人后。
1949年1月,39军加入到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徐滋惠所在的尖刀连就是破开城门防线的那道利刃。
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起猛烈攻势。
战士们为了攻城决定从结冰的护城河上过去,但是炮火将河面炸出了几个大窟窿。
徐惠滋还未走出多远,只听咔嚓一声,冰层在他脚下裂开,一个不慎徐滋惠掉入冰冷的河里。
由于冬天穿得厚,他没挣扎多久就因为外套吸满水逐渐沉了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班长孙克勤看到后一下拽住他的胳膊,同另一个士兵一起将徐惠滋拉上了岸。
徐惠滋顾不上严寒的天气,不愿意拖队伍后腿的他,随手抹去脸上的冰水后,紧跟着班长的步伐冲向了城楼。
敌人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凶猛的炮火就落在他们身旁,爆破组第一批上去的三个人全部牺牲了。
看到战友一个个地倒下,徐惠滋内心充满了怒火,他从腰间拔下了手榴弹,一下子跳出了土坑,弯下腰悄悄从侧面绕向敌人的地堡。
班长利用机枪掩护徐惠滋,在离地堡还有不到三十米的距离时,他用力将手榴弹投了出去。
随着两声巨大的声响,地方的地堡终于没有了动静,徐惠滋立即跳起来冲向地堡,不仅俘获了三名敌军士兵,还收缴了一铤机枪和两支步枪。
徐惠滋第一次参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对缴获的枪不知道验枪。
结果,当他把枪随手放在地上时,“啪”的一声走了火,他这才发现枪膛里还有子弹。
幸运的是子弹只是擦身而过,他没有受到伤害。
当徐惠滋端掉敌人的地堡后,瞬间为连队的进攻找到了突破口。
全连士兵纷纷跃起,冲入敌方阵地,不断向前突击,攻克敌人地堡二十多座,攻破了城门,大军顺利涌进城内。
15日15时,天津战役胜利结束。
战后,39军授予尖刀连“全歼顽敌”荣誉称号,徐惠滋更是由于善勇善战,表现积极,被记大功一次。
在平津、衡宝和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徐惠滋没有选择站在后方,迎着号角声,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他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批。
平日里认为他只是一个秀才兵的战友们,事后回忆起这位英勇的战士,也是赞不绝口。
有了无数军功的徐惠滋很快就荣升为指战员,在解放战争中先后荣立大、小功各一次。
一跃成为上将,再遇当年连长已物是人非
解放战争结束时,年仅18岁的徐惠滋已经是一名连队副指导员了,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在徐滋惠晋升为连副指导员的同年,朝鲜战争爆发,徐惠滋所在的军团第39军也是抗美援朝的主力军队之一,奉命随彭德怀元帅投入到朝鲜战争当中。
徐滋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共经历了第一次到第五次的战役,阵地防御战中,徐滋惠第一次见到装备精良的美军。
面对人数众多,还兼有空中支援力量的美军,这位战士眼中没有一丝的退却,他冷静地指挥着部下守住我军的阵地。
那场战争十分残酷,徐滋惠的连队所剩无几,徐惠滋本人也伤痕累累。
可是,当看到其他战友还在战场以命相搏的时候,徐惠滋不愿躺在病床上修养,能够行动后,他完全顾不上身体恢复,立刻奔赴最前线,与战友们并肩作战。
鲜血染红了朝鲜战场,徐滋惠心里也会惧怕,惧怕自己倒下了,后方的同胞们就会多一分危险,他始终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一场场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由于徐滋惠在战役中的优异表现,回国后的他顺利晋升为团级干部。
至此之后,徐惠滋的职位一直在变动,并且晋升速度超乎想象。
在1994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谁也没有想到,他最开始只是一个国军俘虏,现在竟然能够有如此成就。
同年,徐惠滋调任39军军长,黄达宣时任副军长。
二人见面时,黄达宣懵了,脱口而出:你不是当年被我俘虏的小兵吗?
徐惠滋拉住了他,说:“老连长,当初要是没有你,我哪能有今天啊!”
他阔步向前,牢牢握住徐惠滋的手说:“真是好小子,有出息,我当初还真没看走眼!”
说罢,二人哈哈大笑。
两人是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话。
徐惠滋没有因为曾经被俘虏而回避这段历史,有时还拿这事跟黄宣达打趣,黄宣达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足够幸运,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徐惠滋可以说是实力与运气并存,他遇到了肯帮助自己、劝解自己的黄达宣。
徐惠滋的能力毋庸置疑,同样,也正是有黄达宣过人的识人能力,用他的一双慧眼,让我国拥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他的功劳同样不可埋没。
这真是革命不分先后,只看为人民做多少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