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挑起了全面内战。
一年以后,国民党军虽然占领了大片解放区,但兵力也更加分散、从而显得不足。无奈之下老蒋只好集中67万精锐,派胡宗南、汤恩伯等宿将率领,对陕北和山东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重点进攻。
但是陕北有彭德怀、山东有陈毅和粟裕。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加高明,在毛主席“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战略指导下,从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注重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因而各自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歼敌胜果。
战场上占不到便宜,蒋介石也实在没办法、只能急得直抓头。这时,美国派来的顾问尽心尽力,给他出了一个计谋。
那就是,把战争限制在解放区。大力破坏那里的物资生产,让当地的经济崩溃,彻底摧毁共产党的战争潜力。利用好国统区的经济优势,打“总体战”和长久消耗战。
这一招十分的毒辣,美国政府在南北内战中,就曾对本国的国民使用过。
当时尽管南方邦联的军队更加善战,屡屡将北方联邦政府的军队,打得节节后退、占尽了优势。但北军在谢尔曼将军指挥下,不择手段、不讲道义,在南方烧杀抢掠、大肆破坏,严重摧毁了当地的经济基础。
失去补给的南军越打越弱,而北军则利用工业优势、经济优势,越打越多、越打越强,最终赢得了内战胜利。
蒋介石这才恍然大悟,立刻照方抓药。
因而各大解放区,都遭到了巨大损失。
在山东,蒋介石力求占领冀中、冀南和鲁北地区,以断绝陈、粟的兵源补充和粮食供应。仅仅统计鲁中区14个县,国民党军就抢劫了83900余头牲畜,毁坏了120万亩耕地,让百万的农民沦为了灾民嗷嗷待哺。
在陕北,胡宗南大搞破坏和经济封锁。解放区的耕地被毁200万亩,人口也下降到了只有90万,再也无力支撑西北野战军作战。彭老总虽然靠着蘑菇战术,连续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岭三场大捷,但部队失去补给、兵员失去补充,维持下去十分的艰难。
1947年的局势,十分之严峻!关内各大解放区的军民,面临被困死、饿死的绝大危机。
破局的钥匙,就掌握在党中央、毛主席手上。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
危急关头,毛主席审时度势,想起了刘伯承和邓小平。
要想解决当前的困难局面,必须想办法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堵,从而打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把战火烧向国统区。
在当时的各大主力中:西北野战军实力过于弱小;东北野战军远水解不了近渴;华中野战军在山东和国民党拉锯、难以抽身;唯有晋冀鲁豫野战军堪当此重任。
军神刘伯承长于军事、政委邓小平擅长政治,他俩共同合作将晋冀鲁豫根据地,打造得如铁桶江山,手上的野战部队加上地方部队,已经发展到了40万人。
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当面之敌,主要是山西的阎锡山部队。早在抗战刚刚结束时,刘邓即成功指挥部队,先后打赢了上党、平汉战役,吃掉了阎军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吓得阎老西只好紧守太原、根本不敢露头闹事。
国民党军在中原方向开展的进攻,刘、邓也通过坚决反击、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个晋冀鲁豫野战军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当时在几个野战军中数一数二。
毛主席深信:只有刘、邓两人,才能担负起一举扭转局势的重任;只有晋冀鲁豫野战军,才能担负起向安徽、河南、湖北进发的重任。也只有他们,才能够成功打到"外线去",向南扼住南京、向西逼近武汉,直接对国统区腹地形成威胁,逼迫蒋介石主动调集大军回救,有效牵制住大量敌军。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让刘邓大军南渡黄河,从鲁西南地区配合陈、粟。先解决山东地区的被动局面,奠定华东野战军的对敌优势。
第二步,根据鲁西南战况,再确认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可能是去大别山区域,那里对国民党威胁最大,但条件艰苦;也可能是豫西,那里条件稍好也相对稳妥。
1947年5月,毛主席将战略构想,详细电告了刘、邓和陈、粟:“(刘邓大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毛主席发出号令,要求“全党全军,首先要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刘邓大军没有辜负伟人的期望,迅速出动、挺进中原。
02
刘、邓收到中央电报后,立即准备挺进中原。
挺进中原第一步,就是要突破黄河天险。
当时蒋介石实行了所谓“黄河战略”,建立了号称能抵挡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以整编55师守郓城、鄄城;以整编68师守菏泽、东明、开封;以整编70师位于嘉祥准备机动。在运河以东,有王耀武一个整编师待命;在豫北和郑州,有顾祝同七个整编师待命。
国民党军妄图凭借坚固防线,将刘、邓大军主力,消灭在黄河以北。
刘、邓经过认真分析,做出了周密部署。
部队在陈楼村一带的茂密树林里,偷偷开始造船。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也提前秘密渡河,潜伏到南岸的戴庙地区等待主力。
一切就绪后,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夜,开始强渡黄河。
部队在黄河北岸集中所有大炮,猛烈轰击南岸国民党军阵地。趁着炮火掩护,一纵在东线张堂、二纵在中路孙口、六纵在西线李桥,在三百里宽的河面上,同时乘坐数百艘小船强渡,令敌军首尾难以兼顾。此前秘密渡河的先头部队,也对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
敌人开始时还试图顽抗,疯狂向渡河部队扫射。然而前有大量炮火压制,后有冀鲁豫独立第一旅的偷袭,南岸的国民党守军很快就出现溃散。
蒋介石寄予厚望的黄河防线,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刘邓大军一举攻破。
初战告捷,刘邓大军来不及喘息,随即发动了鲁西南战役。
刘邓大军东渡黄河,无疑极大改变了山东的力量对比。为了避免刘邓、陈粟合兵,蒋介石不得不临时抽调了8个师14万人,匆匆赶来、四面围追堵截,避免山东的重点进攻彻底失败。
然而在鲁西南寻机歼敌,本身就是毛主席的既定战略,也是刘邓大军第一步的任务目标。
按照刘、邓缜密部署:一纵很快攻克郓城,歼灭了整编55师大部。三纵、六纵也运动到定陶、曹县等地,准备打援。随后在羊山集一带,各纵队密切配合,先后分割、包围、歼灭了国民党的整编66师、整编70师和整编32师大部主力。
刘邓大军的战斗力,大大震惊了蒋介石,自己9个半旅6万余人,尽然在短短20里就被吃得干干净净!
鲁西南战役后,毛主席下定了决心,电告刘邓、让他们"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如此,蒋介石必然更加慌乱,全国战局也将一举扭转。
然而刘邓大军连续作战一个月,部队十分疲劳、供给也极为缺乏。因而向中央复电,陈述了困难,请求在山东继续休整一段时间。
但战局比想象的更加艰难,中央很快再次来电,陈述了绝密事实:“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你们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刘邓大为震动,原来陕北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已经只能支持两个月了。如果不能尽快调动敌人,减轻中央面临的压力,那么陕北若是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03
仅仅九天后,刘邓大军就放弃了后方和补给,千里向大别山区跃进!
这一违反常识的举动,再次出乎了蒋介石的意料。此前他认为刘邓要么会停留在山东,要么会向北回防支援陕北,如今却往南直插大别山区,这与国民党所做的战略部署完全不符!
同时,蒋介石也大为恐惧。一旦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就会直接威胁宁汉一线。尽管刘邓已是孤军奋战,但其显露出的超强战斗力,也绝不是防御空虚的南京、武汉,所能抵挡的!
于是,蒋介石再也顾不上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立刻调回了33个旅的重兵,并委任“小诸葛“白崇禧统一指挥,一路跟着刘邓大军围追堵截。
此消彼长,陕北和山东两地局面大为改观。
陕北局面得到了充分的缓解,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乘机发动了榆林战役,不但歼灭胡宗南部六千余人,而且缴获了榆林城内堆积如山的弹药、被服和粮食,一举扭转了陕北局势。
山东的陈、粟也抓住机会,率领华东野战军越过陇海铁路插入豫皖苏地区,有效扩大了根据地、打开了外线局面,为淮海战役积蓄了大量的实力。
然而,刘邓大军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
白崇禧不愧是老狐狸,深通兵法、用兵狡诈,把刘邓大军没有后方根据地的弱点,利用到了极致。在他的策划下,国民党军一方面实施坚壁清野,断绝对方获得补给的可能,一方面又做到了个各部主力保持密集靠拢,避免了被分割包围送人头、送补给的可能。
加上刘邓大军渡黄河时,已经丢弃了所有火炮在内的重装备,攻坚战斗力严重下滑,因而一直受制于白崇禧指挥的国民党军。
一向乐观的邓小平,也不得不分析道:“大军在大别山有三种可能,一是站不稳脚跟退回去,二是既站不稳脚跟也退不回去,三是站稳脚跟。“
说明在当时,刘邓甚至考虑到了全军覆没的可能性。作为应对,刘邓也开始分兵。
邓小平率领少数部队和政工干部,留守在大别山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民主政权,在内线抵抗国民党军的“重点清剿”,重建和巩固鄂豫、皖西等革命根据地。
而刘伯承则率领多数部队,开始转出大别山获取补给,从外线发动战斗继续调动国民党军,以减少内线的压力。
1948年3月,刘邓大军重组为中原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指示转出大别山,并开始进行淮海战役的前期准备工作。
历时半年之久,刘邓大军横跨四省、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惊人壮举,就此完全结束。
与此同时,12万大军也只剩下了6万余人,付出了惊人的牺牲。
04
毛主席对刘邓大军的贡献,予以了高度评价。
伟人认为:革命战争二十年来,一直处于防御地位的局面,随着刘邓大军南征,得到了彻底改变。各大解放区紧张的局面,也因为刘邓大军调走了国民党军大量部队,而得到了彻底的缓解。解放战争的阶段,已经从全面防御转变成了全面进攻!
毛主席甚至高兴地说道:“终于熬出来了!”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体现了毛主席“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的用兵思想,让蒋介石手足无措、只能被牵着鼻子到处跑。
在军事上,帮助陕北中央解除了面临的危机,帮助山东陈粟奠定了胜局。
在经济上,也大大缓解了解放区面临的压力。正如邓小平所说: "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就中了敌人的毒计"。
在政治上,一样让全国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坚定了信心,同时也让国民党内部和美国人都心生疑虑,对屡战屡败的蒋介石,不再抱有信心,使敌人之间产生了罅隙。
尽管从战斗结果上看,刘邓大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原本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各大野战军中战斗力靠前。可到了淮海战役时,整个中原野战军装备和实力都大不如前,竟然打不下一个黄维兵团。
但是刘邓大军南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件”纵井救人“的崇高行为。数万晋冀鲁豫的热血男儿,通过自己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转折。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邓大军走后,毛主席安排徐向前前往山西,捏合了晋冀鲁豫军区剩下的地方部队,不但没有丧失一块根据地,反而屡战屡胜、一举解放了全山西。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军事家生殚精竭虑、精心指挥,置之死地而后生,用最小的代价对蒋介石沉重一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带来了决定性机遇。
1948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主持,邓小平、陈毅、粟裕和谭震林共同组成总前委,统筹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同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历时65天后,全歼了国民党军22个军56个师,完全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全国胜利,由此在望!一切的开端,都始于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喜欢本文,敬请下方点赞、评论和转发!
帮助推荐本文给更多读者,为感!
月下空山听清泉,不同视角看问题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