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揭开了国共两党兄弟阋于墙的大幕。
在那十年间,蒋介石笃信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放着列强践踏神州大地视而不见,反倒是一心要将革命志士,置于死地。
好在七七事变发生后,他在重重压力下,决定团结抗战,同心戮力地驱逐外侮。
等到日寇消散,蒋介石“贼心不死”,一心要在中国搞独裁,坚决反对共同执政,撕毁了“双十协定”,点燃了内战的导火索。
(一)、不自量力,自酿苦果
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国民党摆出了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当时陈诚向蒋介石报告称:“我们绝对自信,绝对有把握。如果真正作战,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击破解放军主力。我们的目的在于统一全国,非至其解除全部武装不可。”
蒋介石听闻此言很是欣慰,集结重兵前往东北和西北,伺机而动,准备一鼓作气攻占所有的解放区。
解放军自然也做好了应地准备,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反扑。
从1947年9月开始,解放军转守为攻,在东北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几座孤城之中,又与华北和华东解放区,进行联结,国民党军队一时间非常被动。
在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后,国民党溃败之势已显,开始有意地往东南沿海与西南山区撤退。
直到1949年12月,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终于完全撤出大陆前往台湾苟安。
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军的伤亡人数,有171.1万,458.7万遭到解放军的俘虏,63.4万选择直接投降,还有115万人“改旗易帜”。
至于解放军有26万人当场牺牲;19万人失踪或者被俘虏还有85万人受伤。
那么,在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阵亡最高长官都是谁呢?
多年的战争中,国民党方面阵亡了很多的高级将领,不乏像张灵甫、戴之奇这样的中将,还有诸如黄百韬、邱清泉这样,阵亡后被追封为上将的军官。
若要论生前军衔最高者,非唐式遵莫属。
当年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胡乱“封赏”了一批各自为营的军阀,来自四川的唐式遵正是其中之一。
唐式遵的发迹史,应追溯到1910年的西藏叛乱。
当时唐式遵在钟颖的陆军第三十四混成旅当排长,跟着大部队前往拉萨。
唐式遵在此役中,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连克敌军。
打到最后,全排就剩下了他这一个排长,可谓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这一战令唐式遵名声大噪,在老同学刘湘的部下任连长。
刘湘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四川王”,唐式遵和刘湘相识已久,此刻两人再度相聚,关系极为莫逆。
唐式遵也跟着刘湘的步伐,步步高升。
刘湘成了团长,唐式遵就做他的营长;刘湘升为旅长,唐式遵就成了团长;刘湘高升为师长,唐式遵自然跟着成了旅长。
(二)、执迷不悟,难得善终
唐式遵算是一个颇有民族气节的汉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头捐出了自家的宅邸,充当军费。
有人劝他不要冲动,唐式遵却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今日寇占我河山,辱我同胞,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在踏上征程的那一刻,他立下誓言:“敌一日不出国境,一日不还故乡。”
唐式遵带着军队辗转河南、湖北和安徽一线,始终处在抗战的前沿。
但是敌军兵多将广,唐式遵捕屡屡遭到打击。
尽管如此,他也未如其它国民党军官一样,只想着“保存实力”。
1942年8月,唐式遵领兵抵达了九华山,在祗园禅寺一带修整。
眼见着士气低落,所有人都愁眉不展,为了激发大家的昂扬斗志,唐式遵在石碑上刻下:固我山河,四个大字。
可谓是壮志凌云。就连毛泽东都说:“唐式遵,在对日作战上还是比较努力的。”
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委任为武汉行营主任程潜手下的副主任。
1949年国民党败势已显,解放军势如破竹,斗志昂扬地逼近四川、云南、贵州。
蒋介石知道大势已去,连忙任命唐式遵为西南军政长官署的副长官兼任西南第二路游击总司令,以配合胡宗南固守成都。
眼看着解放军就要占领全国,可唐式遵仍要负隅顽抗。
潘文华在离开重庆前,忧心忡忡地找到唐式遵说:“现状如此,单四川一隅难挽狂澜,闻程潜已于湖南投共,颇受优渥,吾兄以为如何?”
其实潘文华说这番话时,他已经有了倒戈之心,看着程潜他们受到了如此优待,实在没有理由再苦苦坚持。
所以,他也想着带唐式找条明路。
唐式遵回应道:“程潜长官晚节又亏,殊属可惜。”
此言,足以说明他的殊死顽抗之心。
不久后,潘文华、刘文辉、邓锡侯三人发动了彭县起义,四川境内的胡宗南势力只剩下寥寥数万人马,和解放军斗,无异于以卵击石。
唐式遵知道时日无多,眼看着昔日袍泽,刘文辉和潘文华都做过四川省主席,他也难免想在最后时刻过把瘾。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为了笼络住唐式遵,马上批复了他的请求。
可是,唐式遵这个四川省主席,所辖区域甚小,无异于光杆司令。
为了成为真正的省主席,得到自己的土地,唐式遵带着仅有的官兵离开西昌,准备偷渡大渡河,进而进入川南,谋求东山再起。
令他没想到的是,在行进途中,遭遇了彝族武装的伏击,唐式遵当场暴毙。
不论是从军衔(陆军上将)还是从职位(四川省主席),唐式遵都无疑是整个解放战争中,阵亡级别最高的国民党将领。
(三)、可歌可泣,无尽惋惜
那么,解放军牺牲的最高级别长官是谁?
应当是有着“炮兵之父”之称的朱瑞司令员。
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之中,朱瑞亲率大军,攻克锦州义县。
连日的鏖战令朱瑞筋疲力尽,战后他未曾放松警惕,而是亲自到前沿阵地上查看,不小心触碰地雷,当场丧命。
朱瑞生于江苏的一户书香门第,从小他就有极强的反抗精神。
在徐州培训中心念书时,朱瑞看着自己的同学,因为一些很小的问题,被老师拿着鞭子打得皮开肉绽,当即号召学生们罢课,以对此进行抗议。
经此一事,朱瑞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充满着阶级压迫的学校,毅然转入钟英中学。
可见,小小年纪的朱瑞,就有着与同龄人不一般的气魄与胆识。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里读书时,朱瑞认识了很多具有革命思想的同学。
在他们的介绍下,朱瑞加入了共青团,有机会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科克拉辛炮兵学院学习。
正是在莫斯科的学习经历,让朱瑞再日后的革命道路中有了用武之地,大放异彩,也让他的一生与大炮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5年,抗战战争快要接近尾声之际,延安任命朱瑞亲自出任炮兵学校的代理校长。
尽管是个代理校长,可朱瑞依旧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
开学第一天,他在大会上问师生们:“在座的各位,可知我们为什么聚集在这里?因为,我们要用炮火,为生民开辟一个新世界。”
朱瑞对老师和学生们都做了严格的要求,老师们必须积极备课,而学生们必须要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之中。
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学习,炮兵学校的师生们在朱瑞的感染下,个个都成了炮兵精英。
他们之间互相熟悉,有着极高的默契程度。
日本人投降以后,朱瑞接到命令,带着全体师生开赴林海雪原,搜集日本人留下的武器。
朱瑞坐着美军调停小组的飞机,抵达东北后,顾不上一路的舟车劳顿,马上召集大家开了会。
会议上,朱瑞为众人制定了16字方针,即: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家立业。
众人听完朱瑞的激励之语,个个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从东宁到满洲里;从长春到穆陵,四处遍布着他们的足迹。
经过近一年的搜寻,朱瑞部找到了700多门火炮,50余万炮弹、12辆坦克以及23辆汽车。
这些武器再加上朱瑞和他的学生们,就组成了解放军的第一支炮兵部队,即东北民主联军炮兵。
朱瑞带着他的军队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在1948年9月底,军队来到了锦州义县的城门下。
其中的守军人数众多且粮草充沛,此城门又固若金汤,之前来此攻城的解放军部队连克不下。
朱瑞的部队一到,霎时间炮火连天,山崩地裂,城门很快炸出了缺口。
解放军势如破竹,大破国民党军。
只可惜,就在这胜利刚刚到来之际,朱瑞因误踩地雷而不幸丧生,年仅43岁。
他牺牲的这一天为10月1日,在其牺牲一年后,新中国成立。
若朱瑞在天有灵,想必也万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