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加有动力,家长通常都会给孩子制定目标。上初二的佳佳成绩一直都是在中游,最近学习状态很不错,一直在进步,模拟考试考到了班上前15名,爸爸妈妈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希望佳佳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能考进前10名。
佳佳也很努力的学习,结果考试成绩出来时,竟然还倒退了几名。
原来是佳佳感觉到压力过大,自己考进前15名,已经是发挥到很好的状态。短期内考进前10名,是个很难完成的目标。想起爸妈高兴的眼神,不想辜负爸妈的期望,无奈自己还是考不到父母想要的成绩,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状态都很差。
为了激励孩子,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设定目标。有了目标,学习更有动力和方向。
但是明明给孩子设定了一个目标,希望他能继续保持努力,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甚至还向孩子承诺过各种物质奖励,可仍旧达不到期望的目标。
给孩子定目标是个好方法,只是这个目标定的是否合适,需要家长结合孩子自身情况而定了。就像佳佳爸妈,一时高兴,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了。
其实,不少父母都曾有过给孩子定了过高目标的经历。比如,规定孩子下次考试一定要考90分以上,一个月要背下200个单词等等。
定的目标过高,孩子无法实现,容易失去信心。定的目标过低,没有效果,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篮球架效应”,可以帮助家长给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二,篮球架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1,什么是篮球架效应?
《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一书中曾讲到了篮球架效应。
篮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也许正是由于篮球架的高度设计非常合理,让人“跳一跳,就够得着”,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打篮球。
设想一下,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没有人会去愿意投,人们都不愿意做任何努力,也不愿意尝试就放弃投篮了;相反,如果篮球架非常低,跟一个人差不多高,根本无需跳起来,不用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那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打篮球了,因为太容易做到的事情,根本没有挑战性。
这种“跳一跳,够得着”被称为篮球架效应。也就是说只有“跳一跳,够得着”这种合适的目标,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与动力,孩子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这个目标,从而起到激励孩子学习的目的。
2,家长运用“篮球架效应”给孩子制定目标的好处。
如果家长运用了篮球架效应,制定出了“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能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愿意主动努力去学习,当孩子在一次次跳得更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会更加爱学习,也让孩子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性,孩子乐于想要一次次突破更高的目标。
三,家长应用篮球架效应,给孩子制定出合适的学习目标。
了解了篮球架效应后,我们知道给孩子制定目标,应该特别注意目标的高度。那么,家长改如何利用篮球架效应,给孩子制定出合适的学习目标呢?
(1),让孩子了解学习目标的意义。
家长可以和孩子们谈谈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对未来的实践,大海航行靠舵手。不光学习需要有目标,大到人生都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孩子的学习就有了主次,有了先后,有了方向。
而不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学习,只知道要完成作业,不停地做题。学习同样需要讲究方法,效率,才能让孩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目标,就是孩子学习路上的“舵手”。
让孩子了解目标的意义,孩子会更愿意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2),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家长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倾听一下孩子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年龄、目前的学习状况等,一起讨论过后,帮助孩子制定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
小杰妈妈一直愁小杰好动,每次都不能认真的坐下来看书,和小杰约定好,每晚读3本绘本再睡觉。小杰说3本太多了,最终和妈妈商量读完2本就睡觉。
开始前几天,小杰就开始闹脾气,不想听完绘本直接睡觉。妈妈耐心地说:“这个目标是我们一起制定的哦,你全程都有和妈妈一起讨论,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小杰最终还是配合了妈妈听完绘本。后来,已经能轻松听完2本绘本了。其实孩子自己参与了目标的制定,易于激发孩子在日后在学习中的自觉和主动性。
(3),采用目标分割法,把大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
曾经马拉松界有个传奇人物——山田本一,因为他身材矮小,但却屡获冠军!
大家都很出乎意料,不知道他是凭借什么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绩呢?
多年后这个谜在山田本一的自传中被揭晓。
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 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就是把看似遥远的路程分成了很多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清楚自己的进度以及与最终目标之间的距离,这种对照有利于维持和加强人们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勇敢地继续前行实现目标。
同理,父母可以把制定的大目标,拆分成几个小目标。比如,要求孩子下次英语要考90分以上,可以拆分为听力,阅读理解,作文等多个小目标,逐个突破。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孩子会更有信心,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看似很难达到的90分或许就在这一次次完成的小目标中轻松实现了。
(4),尝试每天多学一点点。
有一位家长的做法可以参考一下,他让读大班的孩子,每天比班里其他孩子多学一个字,并告诉孩子:“那么,一年之后,你会比同班同学优秀很多。”
等孩子上小学时,他又让孩子每天比班里其他孩子多学5分钟,并告诉孩子:“坚持下去,那下学期考试时,你会比同班同学多考不少分。”
这位家长在孩子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制定“ 每天多学一点点”这类的目标,对孩子而言就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
(5),学会复盘,修正学习目标。
制定了目标之后,家长还需要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修正计划。比如,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也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孩子还是无法达到目标,考虑是否目标定的过高,可与孩子商量讨论,适当降低目标,或是再尝试其他可行的方法。
反之,如果孩子轻松不费力的达到了目标,家长也要适时调整高度,不要让孩子毫不费力轻易就能摘到“果子”,让孩子再往高处跳一跳。
最后,当孩每实现一个小目标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对孩子的努力付出给与足够的重视,相信接下来孩子会朝着下个更高的目标努力的跳一跳。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一个孩子需要鼓励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样的重要”。
爸爸妈妈带着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完成学习目标上的每一点进步,收获的每一次成果!